《經濟法基礎》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重點導讀

[基本要求]
(一)掌握企業所得稅徵收範圍、納稅人;
(二)掌握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額的計算;
(三)熟悉企業所得稅的概念、稅率、徵收管理和資產的稅務處理;
(四)了解資產的稅務處理。 
[重點導讀]
第一節 企業所得稅徵收範圍、納稅人和稅率
一、企業所得稅的概念
企業所得稅,是指對中國境內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除外,下同)或者組織為納稅人,對其一定期間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依法徵收的一種稅。
二、企業所得稅徵收範圍
凡在我國境內設立的企業(不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以及個人獨資、合夥性質的私營企業,下同)或者組織,應當就其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包括來源於中國境內、境外的所得,依照規定繳納企業所得稅。
三、企業所得稅納稅人
在中國境內,除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以及個人獨資、合夥性質的私營企業以外,實行獨立經濟核算的企業和組織,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
實行獨立核算的企業和組織必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1)在銀行開設結算賬戶;
(2)獨立建賬、編制財務會計報表;
(3)獨立計算盈虧。
四、稅率
基本稅率為33%;兩檔照顧性稅率,分別為18%、27%。
第二節 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的計算
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按納稅人應納稅所得額乘以適用稅率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是指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去準予扣除項目金額後的餘額,是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
採用應稅所得率徵收方式計稅的企業,應按本年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或成本、費用等項目的實際發生額和預先核定的應稅所得率計算應納稅所得額。
一、收入總額
收入總額是指納稅人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以及其他行為中各項收入總和。包括納稅人來源於中國境內、境外的生產經營收入和其他收入。
收入總額具體包括:(1)生產、經營收入;(2)財產轉讓收入;(3)利息收入;(4)租賃收入;(5)特許權使用費收入;(6)股息收入;(7)其他收入。
二、準予扣除項目
(一)準予扣除項目的一般規定
準予扣除項目是指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在計算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時準予扣除的項目。具體包括成本、費用、稅金和損失。
(二)準予扣除項目的特殊規定
下列項目按稅法規定的標準和比率扣除:(1)工資薪金;(2) 借款費用;(3)公益、救濟性捐贈;(4)廣告費;(5)業務招待費;(6)保險(基金)費用;(7)租金支出;(8)壞賬損失;(9)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10)住房公積金;(11)價內、價外基金;(12)資產折舊或攤銷;(13)資產損失;(14)匯兌損益;(15)國債利息收入;(16)佣金;(17)違約金;(18)其他項目。
三、不得扣除項目
納稅人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下列項目不得從收入總額中扣除。
1.資本性支出。
2.無形資產受讓、開發支出。
3.違法經營的罰款、被沒收財物的損失。
4.稅收滯納金、罰金和罰款。
5.自然災害或者意外事故損失有賠償的部分。
6.超過國家規定允許扣除的公益、救濟性損贈,以及納稅人直接向教育、民政等公益事業和遭受自然災害地區、貧困地區的捐贈。
7.非廣告性質的贊助支出。
8.賄賂等非法支出。
9.與取得收入無關的其他各項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