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級《初級會計實務》考試大綱(4-7)章2

第三節 利 潤 

 

一、利潤的構成 

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利潤有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淨利潤。計算公式如下: 

營業利潤=主營業務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其中:主營業務利潤=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其他業務利潤=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支出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淨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 

所得稅是指企業應計入當期損益的所得稅費用。 

 

二、其他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支出的核算 

其他業務收入是指企業除主營業務收入以外的其他日常活動所產生的收入,如材料銷售收入、包裝物出租收入等。 

其他業務支出是指企業除主營業務成本以外的其他日常活動所發生的成本,如銷售材料或出租包裝物結轉的成本等。 

企業應設定"其他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支出"科目,分別核算企業除主營業務收入以外的其他日常活動所形成的收入和發生的相關成本、費用、稅金等。 

 

三、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支出的核算 

營業外收入是指企業發生的與其生產經營無直接關係的各項收入,包括固定資產盤盈、處置固定資產淨收益、出售無形資產淨收益、罰款淨收入等。 

營業外支出是指企業發生的與其生產經營無直接關係的各項支出,包括固定資產盤虧、處置固定資產淨損失、出售無形資產淨損失、非常損失、罰款支出、捐贈支出等。 

企業應設定"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科目,分別核算營業外收入的取得、營業外支出的發生及結轉情況。 
四、補貼收入的核算 

補貼收入是指企業按規定實際收到的退還的增值稅,或按銷量或工作量等依據國家規定的補助定額計算並按期給予的定額補貼,以及屬於國家財政扶持的領域而給予的其他形式的補貼。 

企業應設定"補貼收入"科目,核算補貼收入的取得及結轉情況,並按補貼收入的具體項目設定明細賬。 

 

五、所得稅的核算 

(一)所得稅的計算 

所得稅是根據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一定比例上交的一種稅金。應納稅所得額是在企業稅前會計利潤(即利潤總額)的基礎上調整確定的。公式為: 

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1.納稅調整增加額主要包扣稅法規定允許扣除項目中,企業已計入當期費用但超過稅法規定扣除標準的金額(如超過稅法規定標準的工資支出、業務招待費支出),以及企業已計入當期損失但稅法規定不允許扣除項目的金額(如稅收滯納金、罰款、罰金)。 

納稅調整減少額主要包扣稅法規定允許彌補的虧損和準予免稅的項目,如前五年內的未彌補虧損和國債利息收入等。 

應交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 

2.所得稅的會計處理 

企業所得稅核算採用應付稅款法,是按照應納稅所得額直接計算應交所得稅,並將當期計算的應交所得稅確認為當期所得稅費用的方法。應付稅款法下,企業應設定"所得稅"科目核算企業按規定從當期損益中扣除的所得稅。 

 

六、本年利潤的核算 

(一)結轉本年利潤的方法 

1.表結法。 

2.賬結法。
 這種方法下,每月月末均需編制轉賬憑證,將在賬上結計出的各損益類科目的餘額結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後"本年利潤"科目的本月合計數反映當月實現的利潤或發生的虧損,"本年利潤"科目的本年累計數反映本年累計實現的利潤或發生的虧損。賬結法在各月均可通過"本年利潤"科目提供當月及本年累計的利潤(或虧損)額,但增加了轉賬環節和工作量。 

(二)結轉本年利潤的會計處理 

企業應設定"本年利潤"科目核算企業本年度實現的淨利潤(或發生的淨虧損)。會計期末,企業應將各收益類科目的餘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貸方;將各成本費用或支出類科目的餘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借方。如果有關收益類科目為借方餘額或有關成本費用類科目為貸方餘額的,則作相反的結轉分錄。結轉後"本年利潤"科目如為貸方餘額,表示當年實現的淨利潤;如為借方餘額,表示當年發生的淨虧損。年度終了,企業還應將"本年利潤"科目的本年累計餘額轉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結轉後"本年利潤"科目應無餘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