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CPA考試會計輔導內部講義(二一)

【例解9】

以例8為前提條件,如果企業又發生如下業務:

(1)99年初,a公司購買了b公司20%的股份,形成一項長期股權投資,並按權益法進行核算,當年末b公司實現淨利潤100萬元,b公司的所得稅率為20%;

(2)2000年b公司宣告並分派現金股利30萬元,2000年末b公司又實現盈餘50萬元。

根據以上資料作出1999年、2000年的所得稅處理。

【解析】

 

1999

2000

稅前會計利潤

100

100

時間性差異

+2-20

+2-1+6-10

應稅所得

82

97

應交所得稅

24.6(貸)

(97-6)×30%+6÷(1-20%)×(30%-20%)=28.05(貸)

時間性差異的納稅影響

2×30%=0.6(借)

20÷(1-20%)×(30%-20%)=2.5(貸)

(2-1)×30%=0.3(借)

(10-6)÷(1-20%)×(30%-20%)=0.5(貸)

本期所得稅費用

24.6-0.6+2.5=26.5(借)

28.05-0.3+0.5=28.25(借)

會計分錄

借:所得稅26.5

貸:遞延稅款1.9

應交稅金 ---應交所得稅24.6

借:所得稅28.25

貸:遞延稅款0.2

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28.05

既有時間性差異又有永久性差異

【例解10】

以例8為前提條件,1999年又發生如下四筆業務:

①罰沒支出10萬元;

②國債利息收入4萬元;

③企業當年以公司的產品用於工程建設,該產品成本為8萬元,公允售價為10萬元,增值稅率為17%;

④成本法下收到被投資方的分紅15萬元,其中10萬元確認為投資收益,5萬元沖減投資成本,被投資方的所得稅率為20%。

根據以上資料,採用納稅影響會計法作出1999年的所得稅處理。

【解析】

對於永久性差異,納稅影響會計法與應付稅款法的處理思路一致,只須用永久性差異調整應稅所得即可,具體計算如下:

1999

稅前會計利潤

100

永久性差異

+10-4+(10-8)+5

時間性差異

+2

應稅所得

115

應交所得稅

(115-15)×30%+15÷(1-20%)×(30%-20%)=31.875(貸)

時間性差異的納稅影響

2×30%=0.6(借)

本期所得稅費用

31.875-0.6=31.275(借)

會計分錄

借:所得稅31.275

遞延稅款0.6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31.875

4.當稅率發生變動時

(1)遞延法

①觀點:

該方法認為,“遞延稅款”不是一項真正的資產或負債,所以當稅率發生變動時,不需要對原稅率口徑下的遞延稅款登賬額進行調整。

②口訣

a.口訣之一:

如果稅率的變動發生在時間性差異反向結轉之前。(參見教材251頁例6)

【例解11】

甲公司於2000年初開始對某行政用設備計提折舊,該設備原價為30萬元,假定無殘值,會計上採用4年期年數總合法計提折舊,稅務上採用6年期直線法的折舊口徑,2000年、2001年的所得稅率為30%,2002年改為40%,每年甲公司實現稅前會計利潤100萬元。為簡化起見,假定該設備不存在清理的問題,按遞延法作出相應的會計處理。

【解析】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稅前會計利潤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時間性差異

+7

+4

+1

-2

-5

-5

應稅所得

107

104

101

98

95

95

應交所得稅

32.1

=107×30%( 舊稅率)

31.2

=104

×30%( 舊)

40.4

=101

×40%( 新稅率)

39.2

=98

×40%( 新)

38

=95

×40%( 新)

38

=95

×40%( 新)

時間性差異的納稅影響

2.1(借)

=7×30%( 舊)

1.2(借)

=4×30%( 舊)

0.4(借)

=1×40%( 新)

0.6(貸)

=2×30%( 舊)

1.5(貸)

=5×30%( 舊)

1.6(貸)

=4×30%( 舊)

+1×40%( 新)

本期所得稅費用

30( 舊)

30( 舊)

40( 新)

39.8( 擠)

39.5( 擠)

39.6( 擠)

會計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