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完成審計工作(二)

持續經營能力的審計

1.持續經營能力的審計目標

(1)確定被審計單位是否具備持續經營能力;

(2)根據被審計單位是否具備持續經營能力的情況,確定會計報表項目的分類及計價基礎是否需作調整。

2.持續經營能力的審計程式

(1)關注被審計單位在財務、經營等方面存在的持續經營假設不再合理的各種跡象。

財務方面的跡象主要包括:

①資不抵債;②營運資金出現負數;③無法償還到期債務;④無法償還即將到期且難以展期的借款;⑤過度依賴短期借款籌資;⑥主要財務指標顯示財務狀況惡化;⑦累計經營性虧損數額巨大;⑧存在大額的逾期未付利潤;⑨無法繼續履行借款契約中的有關條款;⑩存在大量不良資產且長期未作處理等。

經營方面的跡象主要包括:

①關鍵管理人員離職且無人替代;②主導產品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③失去主要市場、特許權或主要供應商;④人力資源或重要原材料短缺;⑤未達到預期經營目標等。

除財務、經營方面外,被審計單位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持續經營假設不再合理的各種跡象。如:

①嚴重違反有關法律、法規或政策;②存在數額巨大的或有損失;③異常原因導致停工、停產;④有關法規或國家政策的變化可能造成重大不利影響;⑤營業期限即將到期且無意繼續經營;⑥投資者未履行協定、契約、章程規定的義務,並有可能造成重大不利影響;⑦因自然災害、戰爭等不可抗力因素遭受嚴重損失等。

(2)了解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對於存在的持續經營假設不再合理的跡象計畫採取的措施,並判斷其能否緩解對持續經營假設的影響。這些措施主要包括:

①處置資產;②售後回租資產;③取得擔保借款;④實施資產重組;⑤獲得新的投資;⑥削減或延緩開支;⑦獲得重要原材料的替代品;⑧開拓新的市場等。

(3)與管理當局分析、討論最近的會計報表。通過分析最近期間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助於註冊會計師進一步了解被審計單位影響持續經營假設合理性的因素以及這些因素本身的變化情況。

(4)與管理當局分析、討論現金流量預測、盈利預測及其他預測,以了解被審計單位在可預見的將來這一期間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5)審核影響持續經營能力的期後事項、財務承諾及或有事項。

(6)審查借款契約及債務契約條款等的履行情況。如果無法履行相關條款,很可能暗示著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假設不再合理。

(7)查閱股東大會、董事會會議及其他重要會議有關財務困境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