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註冊會計師稅法教材問題解答

《稅法》教材問題解答 

1.問:銷售舊貨的具體規定到底是怎么樣的,能詳細講解一下嗎? 

答: 稅法對銷售舊貨的有關規定如下: 

(1)納稅人銷售不是自己使用過的舊貨一律按照4%的徵收率先計算增值稅額後減半徵收增值稅。

(2)舊貨經營單位銷售舊貨和固定資產(包括遊艇、機車、汽車)無論是否是自己使用過,均按照4%的徵收率先計算增值稅額後減半徵收增值稅。 

(3)個人銷售自己使用過的物品,除遊艇、機車、汽車外,免徵增值稅。個人銷售自己使用過的遊艇、機車、汽車售價超過原值按照4%的徵收率先計算增值稅額後減半徵收,售價未超過原值免徵增值稅。銷售非自己使用過的其他舊貨適用第(1)條。 

(4)個體工商戶銷售自己使用過的遊艇、機車、汽車,售價超過原值按照4%的徵收率先計算增值稅額後減半徵收,售價未超過原值免徵增值稅。銷售其他舊貨無論是否自己使用過均按照4%的徵收率先計算增值稅額後減半徵收增值稅。 

2.問: 產品發生非正常損失,是用於生產該產品的成本計算轉出進項稅,還是用產品的銷售價來轉出進項稅?比如:某食品廠(一般納稅人),因管理不善,部分產成品被盜,經盤點損失食品20000元。經查該企業生產成本明細賬中有關數據,測算出生產成本中已抵扣的外購項目(主要是麵粉)金額占生產成本的比例為40%,怎么計算進項稅轉出? 

答:本題中計算進項稅轉出既不能用產品的生產成本計算,也不能用產品的銷售價來計算,而應該用生產該產品的材料按買入價格而非成本計算轉出進項稅。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一條的規定,所稱非正常損失,是指生產經營過程中正常損耗外的損失,包括:(一)自然災害損失;(二)因管理不善造成貨物被盜竊、發生霉爛變質等損失;(三)其他非正常損失。所以本題中進項稅應該轉出。由於工業企業的產成品中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其中已抵扣的進項稅額只有外購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和水電費等,而生產工人的工資及車間、設備的折舊費則未抵扣進項稅額,因此,對產成品發生非正常損失,只能轉出成品製造成本中外購項目已抵扣的進項稅額。進項稅轉出額=20000×40%×13%=1040(元) 

3.問:教材第242頁關於公益、救濟性的捐贈,書上說“在年應納稅所得額3%以內的部分,準予扣除”,據此計算公式應該是:公益、救濟性的捐贈扣除限額=年應納稅所得額×3%;而教材第244頁+書上的計算公式為:公益、救濟性的捐贈扣除限額=新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第43行“納稅調整前的所得”×3%,前後為什麼不一致?

答:這是根據新舊不同規定,得出的不同計算公式。新規定依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並試行新修訂的〈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的通知》(國稅發[1998]190號),計算公式是公益救濟性捐贈的扣除限額=納稅調整前的所得×3%(金融企業按1.5%;文化事業的公益救濟性捐贈按10%);舊規定的依據是《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第六條第二款第(四)項,計算公式是公益救濟性捐贈的扣除限額=應納稅所得額×3%(金融企業按1.5%,文化事業的公益救濟性捐贈按10%)。 

新規定的計算步驟是:計算公益救濟性捐贈的扣除限額=新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第43行“納稅調整前的所得”×3%(金融企業按1.5%;文化事業的公益救濟性捐贈按10%);計算實際捐贈支出總額=營業外支出中列支的全部捐贈支出;計算實際允許扣除的公益救濟性捐贈額=公益救濟性捐贈的扣除限額+允許全額扣除的公益救濟性捐贈實際捐贈額;計算捐贈支出納稅調整額=實際捐贈支出總額-實際允許扣除的公益救濟性捐贈額。 

舊規定的計算步驟是:計算捐贈前的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所得額+實際捐贈支出總額;計算實際捐贈支出總額=營業外支出中列支的全部捐贈支出(不含允許全額扣除的公益救濟性捐贈支出);計算公益救濟性捐贈的扣除限額=應納稅所得額×3%(金融企業按1.5%;文化事業的公益救濟性捐贈按10%);計算捐贈支出納稅調整額=實際捐贈支出總額或公益救濟性捐贈扣除限額(兩者比較取其小);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捐贈前的應納稅所得額-捐贈支出納稅調整額。考生考試按照新規定執行。

4.問:教材第361頁“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1600元”,而稅法有關規定未對此四項所得的減除費用做調整,減除費用應該還是800元,是這樣嗎? 

答: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是800元。教材第361頁有關這四項所得的減除費用1600元的表述有錯誤,應該是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