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資業務的會計處理與稅務處理的差異

比較《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準則——投資》、《企業會計準則——非貨幣性交易》(以下簡稱會計法規)與《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以及《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股權投資業務若干所得稅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稅收法規)中有關對外投資業務的規定,我們不難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投資成本確定購差異

關於投資成本的確定,會計法規與稅收法規的差異主要表現為兩點:

一是股權投資差額。股權投資差額是指採用權益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時,初始投資成本與應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份額的差額。從理論上講,投資成本高於應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的差額,通常是由於被投資單位按公允價值計算的所有者權益高於賬面價值,或被投資單位有未入賬的商譽;投資成本低於應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的差額,則是由於被投資單位的某些資產高估所致,或因經營管理不善等產生的負商譽。按照會計法規的規定,股權投資差額作為初始成本的調整項目,並按一定的期限平均攤銷。攤銷金額計入當期投資收益。而按照稅收法規的規定,企業自創或外購的商譽不得計提折舊或攤銷費用。(中華會計網校著作權所有嚴禁轉載)

二是以非貨幣性交易換入投資。按照會計法規的規定,以非貨幣性交易換入投資的(包括股權投資與股權投資的交換、以放棄非現金資產而取得的投資),按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初始投資成本。如涉及補價的,應按以下方法確定換入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1)收到補價的,按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應確認的收益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減去補價後的餘額,作為初始投資成本;(2)支付補價的,按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和補價,作為初始投資成本。

也就是說,按照會計法規的規定,以非貨幣性交易換入投資的,對換出的資產不作為銷售處理。而稅收法規則規定:(1)企業以經營活動的部分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包括股份公司的法人股東以其經營活動的部分非貨幣性資產向股份公司配購股票,應在投資交易發生時,將其分解為按公允價值銷售有關非貨幣性資產和投資兩項經濟業務進行所得稅處理,並按規定計算確認資產轉讓所得或損先(2)上述資產轉讓所得如數額較大,在一個納稅年度確認實現繳納企業所得稅確有困難的,報經稅務機關批准,可作為遞延所得,在投資交易發生當期及隨後不超過5個納稅年度內平均攤轉到各年度的應納稅所得中。

二、投資損益確認和計量的差異

關於投資收益的確認和計量,會計法規和稅收法規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主要有:

(一)短期投資損益

按照會計法規的規定,短期投資持有期間所獲得的現金股利或利息,除取得時已計入應收項目的現金股利或利息外,以實際收到時作為初始投資成本的收回,沖減短期投資的賬面價值。短期投資的損益通常隨著短期投資的處置而實現。至於短期投資損益金額的確認,則取決於短期投資跌價準備的計提情況。在短期投資按單項投資計提跌價準備的情況下,如果處置的同時結轉己提的跌價準備,確認投資損益的金額,應為所獲得的處置收入與短期投資賬面價值的差額;在短期投資按投資類別或投資總體計提跌價準備的情況下,確認投資損益的金額,為所獲得的處置收入與短期投資賬面餘額的差額。而按照稅收法規的規定,短期投資持有期間所獲得的現金股利或利息,應計入收入總額,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則不允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扣除。這樣,按照會計法規口徑計算的短期投資處置損益的金額與按照稅收法規口徑計算的結果則不相同。

(二)長期債權投資損益

長期債權投資損益的確認和計量,會計法規和稅收法規的規定基本相同。但是,企業購買國債的利息收入,會計處理時,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計入了當期的投資收益;而按照稅收法規的規定,則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