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技術考試要點:第六章交通運輸安全技術2

第二節 公路交通和運輸安全技術 n 主要內容: 公路運輸安全基本要求,主要事故隱患與有害因素,安全技術措施的實施。一、道路交通安全基礎知識n (一)道路交通系統的三要素n  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素:人、車、路 人——駕駛員、行人、乘客及居民  車——客車、貨車、非機動車   路——公路、城市道路、出入口道路及其相關設施 在三要素中,駕駛員是環境的理解者和指令的發出和操作者,它是系統的核心,路和車的因素必須通過人才能起作用。三要素協調運動才能實現道路交通系統的安全性要求。(二)各種車輛的安全運行要求n 要求包括: 客貨運輸車輛安全運行要求 特種車輛或特殊用途車輛的安全運行要求 超限運輸車輛的安全運行要求(三)道路交通安全設施n 交通安全設施對於保障行車安全、減輕潛在事故程度,起著重要作用。良好的安全設施系統應具有交通管理、安全防護、交通誘導、隔離封閉、防止眩光等多種功能。道路交通安全設施包括:交通標誌、路面標線、護攔、隔離柵、照明設備、視線誘導標、防眩設施等。二、道路交通安全影響因素分析n 影響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包括三大類 :n 人員因素n 設備因素n 管理因素( 一 ) 人員因素 人員因素是影響道路交通安全的最關鍵因素,包括駕駛員、行人、乘客等。   1.駕駛員n 駕駛員在駕駛車輛過程中,通過感官(主要是眼、耳)從外界接受信息,產生感覺(主要是視覺和聽覺), 然後經過大腦一系列綜合反映產生知覺,在此基礎上形成所謂“深度知覺”。駕駛員就是憑藉這種“深度知覺” 形成判斷(如目測距離、估計車速等)。可見,駕駛員的生理、心理素質及反應特性對保障交通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據統計,大約90% 的道路交通事故與駕駛員有關。n 機動車駕駛員必須取得從業資格證書才能從事道路運輸,並嚴禁酒後駕車。2. 行人 n 行人的遵章意識、交通行為會對道路交通安全產生明顯影響。一些交通事故就是由於行人不遵守交通規則而導致的。加強行人的法律法規教育,規範他們的行為,將會對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產生重要作用。 3.乘客 n 乘客的行為也會對道路交通安全狀況產生影響。乘客具備較強的安全意識,一旦事故發生能夠採取必要的自救措施,有助於減少事故發生或降低事故的損害程度。 ( 二 ) 設備因素 n 道路交通中的設備因素包括:n 道路n 車輛n 安全設施 1. 道路 n 1) 路面  路面狀況與交通事故發生率密切相關。  為滿足車輛的安全運行要求,路面應具有以下性能:強度和剛度、穩定性、表面平整¶è,±íã濹»¬ðô¡¢äí¾ãðô¡£ 2) 視距 n 行車視距是指為了保證行車安全,司機應能看到行車路線上前方一定距離的道路,以便發現障礙物或迎面來車時,採取停車、避讓、錯車或超車等措施, 在完成這些操作過程中所必需的最短時間裡汽車的行駛路程。在道路平面和縱面設計中應保證足夠的行車視距,以確保行車安全。 3) 線形n 道路幾何線形要素的構成是否合理,線形組合是否協調,對交通安全有很大影響。 n (1)平曲線。平曲線與交通事故關係很大,曲率越大事故率越高,尤其是曲率大於10以上時,事故率急劇增加。n (2)豎曲線。道路豎曲線半徑過小時,易造成駕駛員視野變小,視距變短,從而影響駕駛員的觀察和判斷,易產生事故。n (3)坡度。據前蘇聯調查資料,平原、丘陵與山地3類道路交通事故率分別為7%,18%和25%,主要原因是下坡來不及制動或制動失靈造成。n (4)線形組合。交通安全的可靠性不僅與平面線形、縱坡有關 , 而且與線形組合是否協調有密切的關係,即使線形標準都符合規範,但組合不好仍然會導致事故增加。 4) 交叉口特性 n 當兩條或兩條以上走向不同的道路相交時便產生交叉口,分平面交叉口和立體交叉口兩類。立體交叉口上不同交通流在空間上是分離的,彼此之間不發生衝突,而平面交叉口由於存在不同車流的衝突,從而易導致交通事故。因此,為保障交通安全,減少事故發生,在車流量較大的交叉口應儘量設定立體交叉。 2. 車輛 n  車輛具有良好的行駛安全性,是減少交通事故的必要前提。車輛的行駛安全性包括主動安全性和被動安全性。n  主動安全性指車輛本身防止或減少交通事故的能力。它主要與車輛的制動性、動力性、操縱穩定性、結構尺寸、視野和燈光等因素有關。n  被動安全性是指發生事故後,車輛本身所具有的減少人員傷亡、貨物受損的能力。提高車輛被動安全性的裝置有:安全帶、安全氣囊、安全玻璃、安全門、滅火器等。 3. 安全設施 n  安全設施和道路交通安全有很大關係,交通安全設施包括交通標誌、路面標線、護欄、隔離柵、照明設備、視線誘導標、防炫設施等。安全設施一方面能夠有效地對駕駛員和其他出行者進行引導和約束,使駕駛員對車輛的操縱安全而規範,使其他出行者與機動車流保持合理的隔離,從而降低事故的發生率;另一方面能夠在車輛出現操控異常後,有效地對車輛進行緩衝和防護,儘可能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 三 ) 管理因素 n 管理因素是影響道路交通安全的又一重要因素,科學健全的安全管理體制,是減少事故、防患於未然的必要條件。n 我國目前的公路運輸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是按照中央、地方和經營業戶的“三級管理”模式,管理結構框圖如下圖所示。 我國公路運輸行業安全管理結構圖 三、道路交通安全技術措施 n  道路交通安全技術包括三大類:n (一)道路交通安全設計技術n 道路線形設計、路面設計 、安全設施的設計  n (二)道路交通安全監控與檢測技術n 基於事故避免的監控與檢測技術、基於維護和維修的檢測與診斷技術   (三)道路交通安全救援技術n  道路交通事故救援包括:事故調查和救護救援兩部分。n 1. 交通事故調查 (1) 事故的分類與等級劃分n 中國公安部將交通交通事故類別按事故形態分為側面相撞、正面相撞、尾隨相撞、對向刮擦、同向刮擦、撞固定物、翻車、碾壓、墜車、失火和其他11種。按事故原因分為機動車、機動車駕駛員、非機動車駕駛員、行人與乘車人、道路和其他六大類。按事故嚴重程度分為特大、重大、一般和輕微4 類。輕微事故:1 次造成輕傷 1~2 人,或財產損失機動車不足1000元,非機動車不足200元的事故。一般事故:1次造成重傷 1~2 人或輕傷 3 人以上或財產損失不足 3萬元的事故;重大事故:1 次造成 l~ 2 人死亡或重傷 3 人以上 10 人以下或財產損失 3 萬元以上 6萬元以下的事故。特大事故:1 次造成 3 人以上死亡或重傷 11 人以上或者死亡 1 人,同時重傷 8 人以上或者死亡 2 人,同時重傷 5 人以上或者財產撮失 6 萬元以上的事故。 (2) 事故調查的目的 n 道路交通事故調查的總體目標是通過事故調查, 研究道路交通安全狀況,並據此提出改善措施。其具體目的包括以下方面:研究整個路網的道路安全狀況,制訂路網安全改善戰略規劃;路網級的黑點鑑別與改造計畫;項目級黑點鑑別與改造技術設計;為道路安全評價及其他道路安全項目研究提供基礎數據,積累經驗。(3) 事故調查的方法 n 道路交通事故的調查方法有以下幾種:到有關管理部門收集數據資料(包括交警事故登記、保險公司、醫院等);現場觀測與沿線調研,問卷調查,專題試驗研究。 (4) 事故調查的內容 n 事故調查的內容包括事故本身和環境兩部分。事故本身的調查內容有事故地點、對象、類型、結果、原因等;環境方面的調查涉及道路設施、交通設施與管理、天氣氣候條件、照明條件、路側環境、交通環境等多個方面。  2.事故的救護救援 n  1) 事故救援的組織   根據我國國情,應由當地人民政府協調公安機關及保險公司,組織醫院和急救中心,建立具有快速反應能力的交通事故緊急救援系統。交通事故緊急救援系統的正常運行需要有快捷的通信網路作保障,一般道路可使用 122交通事故專用報案電話。交通民警接到報案後,根據事故情況與醫療急救部、消防隊、環衛隊、養路隊等部門聯繫,並赴現場進行事故救護、勘察及現場活動的指揮,使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2)事故救援的設備 n 道路交通事故救援設備 , 主要包括交通巡邏車以及破拆救援設備。n 交通巡邏車主要負責巡視交通狀況和事故報警,並及時處理一些輕度事故。車上人員應進行必要的急救培訓,熟悉基本的救援常識;車上應備有基本的救援器械、藥品、通信器材等。 3) 事故救援的程式 n  道路交通事故救援包括以下程式:n  (1) 考察現場情況。救援工作開始之前,急救人員應對事故現場進行考察,現場周圍如有損壞的電線或有毒氣體等,應先將其排除後再進行救援工作。n  (2)保護事故現場。在來車方向距事故現場100m處樹立警告標誌,防止其他車輛進入事故現場。儘快將事故車輛固定下來,在車輪前後放上磚石塊或將車輪放氣,以保證車輪在救援過程中不能移動。  n (3)檢查和急救受傷人員。救援人員要檢查受傷人員的傷勢以確定救援工作的速度和方法。如果汽車被撞變形,受傷人員無法移動,應使用專門的救援工具把汽車部件移動或去除,將車中被困人員救出。如果醫療救護人員未到現場,救援人員應對受傷人員進行必要的急救,如包紮傷口、人工呼吸等。n (4)撥打緊急救援電話。從距離最近的電話撥打統一的急救電話 112,也可用行動電話呼救。撥打電話的人應說清以下4 個重要問題:事故地點、事故類型、受傷人數、傷勢輕重。n (5)清理現場。當交通警察勘查完現場後,救援人員應拖走事故汽車並清掃路面,協助警察恢復正常的交通秩序。 四、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 n ( 一 ) 主要的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 n ( 二 )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