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美國大學比較

  歐洲是現代大學的發源地,但近幾十年來,歐洲早已將高等教育的領跑地位拱手讓給了美國。二戰前,美國富人紛紛送子女去歐洲念書,美國的研究性大學,據說還是一批“德國博士”仿造歐洲的模式創造的。如今,曾被視為美國高等教育範本的歐洲大學,卻早已風光不再。

美國大學領跑優勢明顯

據中國上海交通大學所做的最新世界大學排名顯示,全球前20名頂尖大學中有17所美國大學,所占比例高達85%。目前,美國大學正擁有全世界70%的諾貝爾獎得主,30%的科學工程專業論文和44%最經常被引用的文章亦出自美國。美國正用世界上最優秀的大學吸引著世界各地最有潛質的學生,再用它強大的企業將這些人才中的大多數留在美國本土。微軟、ibm、蘋果等美國高科技企業雲集了來自中國、日本、印度、加拿大、法國、英國等國的頂尖人才。這些異域精英為美國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近幾年,在牛津或劍橋大學工作的教授們不時會聽說某位同事到美國工作去了,很多教授難抵美國大學高薪和靈活激勵機制的誘惑。一個德國學生說,在德國上學,教授無精打采,圖書館破舊不堪。在耶魯,教授和學生充滿了活力,一個研究生竟可以借200多本書。在過去51年中,英國產生了46位諾貝爾獎得主,在最近20年中卻只產生了14位。以上這番景象,生動地揭示了歐美高等教育水平的消長。

○ 歐洲大學運營缺乏靈活

為什麼歐洲大學在近幾十年內下降如此之快呢?英國《經濟學家》雜誌指出,關鍵在於政府的角色。美國大學從政府、慈善家、企業,甚至學生本身等多種途徑獲得捐助基金。歐洲大學在很大程度上則依賴政府資助。這樣的弊端在於政府為了發展教育會不停地敦促大學擴大規模,卻不能提供足夠的經濟支持,並對大學的抱怨置之不理。

上世紀70年代,德國僅有20萬大學生,如今則有200萬。英國1985年僅有14%的高中畢業生進大學,如今這個比例接近40%。在戰後的歐洲,享受高等教育被視為人的基本權利,費用大部分由國家來支付。英國的學費每年一律是1125英鎊。法國的大學生一年只支付約400美元的學費。英國的大學現在每年接受146億美元的政府資助,但要維持目前的水平,未來3年至少需要追加140億美元。據牛津大學估計,該校為培養一個學生每年賠4000美元,一年的赤字高達4000萬美元以上。目前,除了把學生不分青紅皂白地塞進日益擁擠的課堂,學校已經毫無辦法。

因此,儘管有國家的大筆投資,歐盟國家花在高等教育上的錢,平均只占其國民經濟總產值的1.1%;在美國則高達2.3%。美國大學花在一個學生身上的錢,比歐洲大學要多兩到五倍。結果,美國大學的課堂規模小、教授水平高、設施先進、課程豐富。德國大學中,師生的比例高達80∶1或90∶1。美國的前20位精英大學,師生比例基本都在10∶1之內,加州理工學院的師生比例,竟低至3∶1!

歐洲大學如何才能恢復往日風光呢?《經濟學家》認為,最好的方式是將歐洲大學從政府中“解放”出來,讓大學自主管理內部事務。更重要的是,賦予大學為自己服務收取費用(比如學費)的權利。在歐洲,人們認為,如果需要為接受高等教育而付費,那就意味著教育成了有錢人的專利。實際上,在美國這一理論被證明是不全面的。美國的本科生有1/3來自少數族裔,1/4來自生活低於貧困線的家庭。政府並沒有因此就免除他們的學費,而是保證他們可以得到足夠的貸款。

○ 亞洲大學快速追趕歐洲

和歐洲競爭“知識經濟體”稱號的不止美國,還有後來居上的亞洲。新加坡決定把自己轉變成為“知識島”,印度也迅速躍升為科技中心,而中國的學生人數在近十年內翻了兩番,並有大量資源被投入到精英大學。亞洲大學的崛起吸引了對東方感興趣的大批西方留學生,也有大批國際企業為培養在亞洲的產業中心而給亞洲大學投入資金,亞洲獨特的人文和學術環境也讓很多知名學者出現在亞洲大學的講台上。對歐洲大學來說,這意味著生源、資金和師資力量的大量流失,無疑是雪上加霜。如果歐洲大學不迎頭趕上,很可能最終被亞洲大學甩下。

專家指出,不引入市場機制,歐洲的大學幾乎沒有和美國大學競爭的可能。幸運的是,歐洲還有一些世界頂尖的大學,決策者也逐漸意識到高等教育質量的下降。英國首相布萊爾率先在歐洲提出了改革法案,從2006年開始,英國容許大學收取不超過3000英鎊的學費。而德國正在改革本科生的課程設定,並著手創建一個日耳曼的常青藤聯盟等。駐英國特約記者 寇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