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彝族——阿細跳月

  阿細跳月最早流傳於路南圭山和彌勒縣山區,是彝族阿細支系最喜愛的一種民間集體舞,跳月又名"跳樂",阿細語稱為"高斯比",意為快樂的跳,撒尼語稱之為"三弦比"即三弦舞。據說它是由阿細古老的民間舞蹈"老人舞"發展而來。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火把節里各村的人們常相聚在一起,進行各種娛樂,而跳月則是必不可少的項目之一。平時,當皎潔的明月掛在天空,小伙子用竹笛吹起燎人心動的鏇律,大三弦彈起熱情奔放的曲調,於是在場壩上,在松林里,姑娘們便踏著輕快的節奏走來,面對小伙子拍手起舞,令人心醉的阿細跳月便開始了。他往在跳月中相識、相愛,跳到月落,跳到日出。"跳月"分為青年舞、老人舞、娃娃舞三種。其基本舞步是跳步和三步樂。青年舞節奏明快,動作跳躍鏇轉,情緒熱烈奔放,充滿青春活力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老人舞節奏緩慢,動作在三步樂的基礎上可自由發揮,有時輕抬腳在空中邊跳邊鏇轉數圈。娃娃舞,跳法是三步樂,有時改蹬腳為點步,或把一隻腳搭在另一隻腿上,邊跳邊唱,具有一定的遊戲性。阿細跳月通常用大三弦、小三弦、二胡、高低音笛、木葉等伴奏。

阿細跳月是彝族舞蹈中的一枝奇葩,但40年代在昆明演出時卻被國民黨反動派以"有傷風化","難登大雅之堂"等罪名而禁演。解放後,黨和政府對民族歌舞藝術十分重視,"阿細跳月"曾登上向國慶一周年獻禮的舞台併到國外演出,成為國內外廣大觀眾喜愛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