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地區民間舞蹈

  聖地拉薩,是吐蕃英主松贊乾布選定的古都,如今是西藏自治區的首府--全區政治、經濟、文化與區內區外各族人民友好交往的中心。拉薩地區歷史悠遠,舞蹈種類較多,主要的有:“羌姆”、“供雲樂舞”、“堆諧”、“囊瑪”、“拉姆”、“希榮仲孜”等等。以下給大家簡單介紹“羌姆”。“羌姆”,跳之意。作為專用名詞,則泛指藏傳佛教寺院舞蹈,也有稱之為法舞、宗教舞蹈、跳神的。“羌姆”於公元8世紀下半葉桑耶寺建成時產生,迄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當時,密宗大師蓮花生吸收了雪域笨教擬獸面具舞和四部學說中的瑜珈部、無上瑜珈部里的“金剛舞”一節,組織跳神法會,驅鬼酬神,為桑耶寺開光。如今,“羌姆”仍保留在藏傳佛教各不同教派的寺院中,並遍布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藏族分布區,以主內蒙古、河北、北京、山西等省區。在與西藏毗領的錫金、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北部、孟加拉國、原蘇聯東南部流傳蒙古喇嘛教的廣大地區,都有這種舞蹈。

“羌姆”以驅鬼鎮邪為主要表現內容,但各大寺院、各教派的跳法、程式和舉行的日期不盡相同。後藏薩迦寺的“羌姆.郭堆慶姆”,是藏曆每年六月十五日舉行;扎什倫布寺的“羌姆.色莫欽姆”,是藏曆八月舉行;山南桑耶寺的“羌姆.多依曲巴”是藏曆五月十五日舉行;拉薩布達拉宮的“羌姆.孜谷多”,是藏曆十二月二十九日在德最廈舉行,等等。各寺院所跳“羌姆”,人數視規模大小而定,少則數十人,多則300多人。觀眾是本寺院的僧侶和附近的老百姓。

跳“羌姆”之前要先念經,舉行牲祭儀式(通常只用器物或在地上畫案代替),場上鼓鈸、長筒號齊鳴。鐵棒喇嘛帶領儀仗隊棗兩人吹嗩吶,一高僧舉束焚香,二神童提香爐依次出場。隨後黑帽金剛、各護法神、牛神、鹿頭神、鬼怪、屍陀林主(藏傳佛教的勝樂定行四尊者之一)魚貫而出,繞場展示佛法形象。禮畢,分段表演各種鬼舞:寂靜的護法神舞、忿怒的怖畏金剛舞、莊嚴的牛神舞、肅穆的鹿神舞、長命富貴的壽星舞、象徵靈魂飛升的屍陀林主舞、張牙舞爪的鬼怪舞,等等。

在舞段換妝之間,表演佛本生故事片斷。如啞劇“捨身飼虎”、“割肉餵鴿”等,或世俗的摔跤、角斗,以娛樂觀眾。

最後,派神兵驅鬼迎祥:眾神兵出場攜火槍和兵器押送“朵瑪”(用酥油糌粑做成的臆想的鬼首)至寺外曠地,點火焚燒。

有的寺院由僧侶儀仗隊開道,蓮花生八號(釋迦獅子、蓮花生、日光、獅子吼、忿怒金剛、蓮花王和愛慧)和師君三尊(親教師靜命、執范師白瑪桑菩瓦、法王赤松德贊)、大譯師班智達佩若雜納相繼出場;男鬼卒、女鬼卒出場,向師君三尊唱讚歌,跳五部英雄舞;隨後10名戴銅面具者邊跳邊回首,以示結束。

“羌姆”大都戴面具表演。其動作表情,大多源於佛教經典中描繪的形象,以穩定控制、雙膝屈伸、彈腿縱跳為特徵。其舞蹈技巧,上身有“鹿頭”、“下轉指”、“獅子頭”、“雙飛燕”、“雙擺手”、“雙繞推手”等手勢變化;動作有“彈腿縱身前跳”、“跳十字”、“跳喜鏇”、“正反跨腿鏇轉”、“拉弓射箭”及“高舉腿”(勾腳外開)等等。

“羌姆”的伴奏樂器有小法號、長腰鞀鼓、銅鈴、鑔、鐃鈸、大鼓和“圓凌”(早期用人脛骨做成的號,後改用銅銀材料製作)等。

“羌姆”的表演場面肅穆威嚴,氣勢恢宏。雖然有時出現一會兒嬉戲場面,但更多的是恐怖氛圍,令人毛骨悚然。

90年代以來,廣大專業文藝工作者已積極考察挖掘,認真加工整理,將“羌姆”中的某些部分搬上舞台,受到國內外觀眾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