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註冊會計師考試審計模擬試題(9)

一、單項選擇題
1、註冊會計師y在審查甲公司的購貨及付款業務時,懷疑甲公司的有關職員偽造請購單、驗收報告及進貨發票,以達到虛構進貨交易而支付現金的目的。為確定這種情況是否存在,y在對相關內部控制進行控制測試時應當採用( )。 
a、固定樣本量抽樣 
b、發現抽樣 
c、均值估計抽樣 
d、停一走抽樣 
答案:b
解析:發現抽樣主要用來查找重大非法事件與舞弊事件。
2、註冊會計師y在審計甲公司2004年度會計報表時,決定對全年材料採購業務的金額進行抽樣測試,但在進行預審時發現甲公司材料採購業務的相關資料殘缺不全,有些採購業務甚至缺乏基本的賬面記錄。此時y最有可能進行的變數抽樣方法應當是( )。 
a、固定樣本量抽樣 
b、差額估計 
c、單位平均估計 
d、比率估計 
答案:c
解析:由於單位平均估計過程中並不需要被審計單位的賬面記錄,此時只能選用單位平均估計。比率估計與差額估計均需依賴賬面記錄。
3、表9-1是註冊會計師劉某在對杭州鋼鐵工業公司的應收賬款內部控制進行控制測試時,為助理人員設計的《停-走抽樣決策表》。助理趙某進行控制測試時,如果在累計49個樣本中發現了3個誤差,應按《停-走抽樣決策表》進行的下一步工作是( )。 
a、停止抽樣,以既定的可依賴程式信賴內部控制 
b、追加19個樣本,將累計樣本量擴展至68個 
c、以樣本誤差數作為預期總體誤差採用固定樣本量抽樣 
d、追加35個樣本,將累計樣本量擴展至84個表9-1 停-走抽樣決策表 
 
答案:d
解析:由於累計誤差數已達到3,應按d擴展樣本量。如果追加的35個樣本中沒有誤差發生,則信賴內部控制,否則應轉入固定樣本量抽樣。
4、下列關於審計風險及其組成要素關係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抽樣風險+非抽樣風險=審計風險 
b、誤受風險+誤拒風險=變數抽樣風險 
c、信賴不足風險+信賴過度風險=屬性抽樣風險 
d、審計風險-抽樣風險=可信賴程度 
答案:d
解析:可信賴程度+抽樣風險=100%
5、註冊會計師如果根據具體情況對抽樣對象進行了適當的分層,則在抽樣中,下列( )做法是不可取的。 
a、對不同層次使用不同的抽樣比率 
b、對不同層次實施相同的審計程式 
c、對包含最重要項目的層次全部審計 
d、對數量大而特徵值低的層次放棄審計 
答案:d
解析:事實上,a正是分層的目的;b並非分層抽樣所要禁止或倡導的,比如,註冊會計師在抽樣審查應收賬款項目時,無論是對大金額的項目,還是對小金額的項目,所使用的程式均可以是函證;c是a的特例;d是錯誤的,因為這樣的做法將無從知曉小金額錯報漏報的累計是否重要。
6、註冊會計師運用分層抽樣方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 )。 
a、減少樣本的非抽樣風險 
b、決定審計對象總體特徵的發生率 
c、審計可能有較大錯誤的項目,並減少樣本量 
d、無偏見地選取樣本項目 
答案:c
解析:首先,分層a屬於審計抽樣的技術,它不可能減少非抽樣風險;分層適用於總體內部特徵值差異較大的情況,它可以用於控制測試即決定審計對象總體特徵的發生率,也可以用於存貨等項目、交易、餘額的實質性測試,選b不恰當。c是教材中對於分層的明文論述,應選擇。至於無偏見地選取樣本項目d,它正是分層的弱項,因為分層是依據審計人員的主觀、經驗進行的。
7、以下在抽樣過程出現的各種失誤中,屬於非抽樣風險的是( )。 
a、由於將可信賴程度確定的過高而引起樣本量過低 
b、在抽取樣本時未進行分層使得樣本的代表性不高 
c、由於抽樣單位確定不當而引起對總體推斷的失誤 
d、在對抽取的樣本進行審計查時未能發現其中的錯誤 
答案:d
解析:
8、註冊會計師y正在對w公司進行年度審計,在審計中,y發現w公司可能存在重大的非法事項,為了以極高的可信賴程度將有關事項查找出來,y應當採用以下( )技術。 
a、固定樣本量抽樣 
b、變動樣本量抽樣 
c、停-走抽樣 
d、發現抽樣 
答案:d
解析:發現抽樣主要是用於查找重大非法事項。
9、在進行控制測試時,註冊會計師如果認為抽樣結果無法滿足其對所測試的內部控制制度的預期信賴程度,應考慮( )。 
a、執行替代 
b、執行額外程式 
c、執行追加程式 
d、增加樣本量或修改實質性測試程式 
答案:d
解析:在進行符合性測試時,註冊會計師如果認為抽樣結果無法達到其對所測試的內部控制制度的預期信賴程度,應考慮增加樣本量或修改實質性測試。
10、如果為審查企業是否是將驗收報告與進貨發票相核對後才核准支付採購貨款,註冊會計師抽查發票及其有關的驗收單據時,不屬於“誤差”的是( )。 
a、未附驗收單據的任何發票 
b、發票雖附有驗收單據,但該單據卻屬於其他發票 
c、發票與驗收單據記載的數量不符 
d、每張憑單上均附有驗收報告及發票 
答案:d
解析:對於每張發票及有關的驗收單據,如發現下列情形之一者,即可定義為“誤差”:(1)未附驗收單據的任何發票;(2)發票雖附有驗收單據,但該單據卻屬於其他發票;(3)發票與驗收單據所記載的數量不符。
11、註冊會計師按照既定的審計程式,無法對樣本取得審計證據時,應當實施( )。 
a、替代審計程式 
b、追加審計程式 
c、擴大審計程式 
d、必要審計程式 
答案:a
解析:原程式不能獲取證據,換一種程式(替代審計程式)或許要好一些。
12、註冊會計師採用系統選樣法從連續編號的發票中抽取5%進行審查,在抽取樣本時,每個樣本之間的間隔為( )。 
a、10 
b、20 
c、50 
d、100 
答案:b
解析:抽樣間隔=總體規模÷樣本容量=總體規模÷(總體規模×抽樣比例)=1÷抽樣比例=1÷5%=20
13、註冊會計師決定抽查3、8、13、18、23……號憑證進行審查,這種選樣方法稱為( )。 
a、分層選樣 
b、隨機選樣 
c、系統選樣 
d、屬性抽樣 
答案:c
解析:
14、註冊會計師信賴其職業判斷,確定可容忍誤差率為4%,信賴過度風險為5%,預期總體誤差率為1%,通過查表確定應選取的樣本量為156項,樣本中的預期誤差數為1。若在樣本中發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誤差,就說明抽樣結果( )註冊會計師對內部控制的預期信賴程度。 
a、可以支持 
b、無法判斷 
c、不能支持 
d、不能完全支持 
答案:c
解析:由於發現的誤差數超過預期誤差數1,註冊會計師不能以95%的可信賴程度保證總體的誤差不超過4%。
15、註冊會計師按照既定的審計程式對某項目進行測試,如果無法對樣本取得審計證據,也無法執行替代審計程式時,應將有關樣本視為( )。 
a、審計差異 
b、應調整事項 
c、誤差 
d、錯誤 
答案:c
解析:錯誤是指會計報表中存在無疑的錯報或漏報。當沒有證據能確認和計量會計報表的錯報或漏報時,只能定義為一個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