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安全工程師:事故經濟損失

三、事故經濟損失 
  按照《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經濟損失統計標準》(gb/6721—1986)規定,相關知識如下:
1.傷亡事故經濟損失
傷亡事故經濟損失是指企業職工在勞動過程中發生傷亡事故所引起的一切經濟損失,包括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
2.直接經濟損失
直接損失是指因事故造成人身傷亡及善後處理支出的費用和毀壞財產的價值。
3.直接經濟損失統計範圍
(1)人身傷亡後所支出的費用:醫療費用(含護理費用);喪葬及撫恤費用;補助及救濟費用;歇工工資。
(2)善後處理費用:處理事故的事務性費用;現場搶救費用;清理現場費用;事故罰款和賠償費用。
(3)財產損失價值:固定資產損失價值;流動資產損失價值。
4.間接經濟損失
指因事故導致產值減少、資源破壞和受事故影響而造成其他損失的價值。
5.間接經濟損失的統計範圍
(1)停產、減產損失價值。
(2)工作損失價值。
(3)資源損失價值。
(4)處理環境污染的費用。
(5)補充新職工的培訓費用。
(6)其他損失費用。
6.事故傷害損失工作日標準◎ 
  事故傷害工作日損失的計算,按照《事故傷害損失工作日標準》(gb/t 15499--1995)
進行統計。標準共分以下方面來計算損失工作日:
(1)肢體損傷。(2)眼部損傷。(3)鼻部損傷。(4)耳部損傷。(5)15腔頜面部損傷。(6)頭皮、顱腦損傷。
  (7)頸部損傷。(8)胸部損傷。 (9)腹部損傷。(10)骨盆部損傷。(11)脊柱損傷。 (12)其他損傷。
7.傷亡事故經濟損失計算方法☆
(1)經濟損失計算公式:e=ed+ei
即:經濟損失=直接經濟損失+間接經濟損失
式中:e——經濟損失,萬元;
ed——直接經濟損失,萬元;
ei——間接經濟損失,萬元。
(2)工作損失價值計算公式:vw =dlm/(sd)
即:工作損失價值=事故的總損失工作日數×企業上年稅利÷(企業上年平均職工人數×企業上年法定工作日數)
式中:vww—工作損失價值,萬元;
dl ——一起事故的總損失工作日數,死亡1名職工按6000個工作日計算,受傷職工視傷害情況按gb/t 6441—86《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的附表確定,d;
m——企業上年稅利(稅金加利潤),萬元;
s——企業上年平均職工人數;
d——企業上年法定工作日數,d。
(3)固定資產損失價值按下列情況計算:
報廢的固定資產,以固定資產淨值減去殘值計算;
損壞的固定資產,以修復費用計算。
(4)流動資產損失價值按下列情況計算:
原材料、燃料、鋪助材料等均按帳面值減去殘值計算;
成品、半成品、在制品等均以企業實際成本減去殘值計算。
(5)事故已處理結案而未能結算的醫療費、歇工工資等,採用測算方法計算(見《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經濟損失統計標準》(gb/t 6721--1986)附錄)。
(6)對分期支付的撫恤、補助等費用,按審定支出的費用,從開始支付日期累計到停發日期(見《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經濟損失統計標準》(gb/t 6721--1986)附錄)。
(7)停產、減產損失,按事故發生之日起到恢復正常生產水平時止,計算其損失的價值。
8.經濟損失的評價指標
(1)千人經濟損失率,計算公式: rs=e/s×1000
即:千人經濟損失率=全年內經濟損失/企業職工平均人數×1000
式中rs——千人經濟損失率,‰;
e——全年內經濟損失,萬元;
s——企業職工平均人數,人。
(2)百萬元產值經濟損失率計算公式:rv=e/v×100
即:百萬元產值經濟損失率=全年內經濟損失/企業總產值×100
式中rv——百萬元產值經濟損失率,%;
e——全年內經濟損失,萬元;
v——企業總產值,萬元。
9.經濟損失程度分級
(1)一般損失事故:經濟損失小於1萬元的事故。
(2)較大損失事故:經濟損失大於1萬元(含1萬元)但小於10萬元的事故。
(3)重大損失事故:經濟損失大於10萬元(含10萬元)但小於100萬元的事故。
(4)特大損失事故:經濟損失大於100萬元(含100萬元)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