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審師資格考試內部審計作用筆記(六)

f 計畫審計業務(熟練掌握)
1、開展與業務委託人的初步溝通內容:
 1、溝通審計工作計畫
 2、討論審計的目標和審計方式
 3、要求委託人報送資料
 4、進行其他溝通
2、對審計業務範圍實施初步調查
 1、了解審計業務的活動
 2、獲取有利於審計的信息
 4、需要特別關注的領域
 3、決定如何開展下一步工作
分析性覆核:對調查取得的信息進行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上初步形成調查結論,該技術不能確定具體舞弊行為,如果審計發現有舞弊存在,直接調查而不用該法。運用方法:
 1、比較前期和後期的類似信息
 2、比較目前與預算
 3、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研究,發現影響關係
 4、研究因果關係
 5、比較部門之間類似信息
 6、比較與行業類似信息
 7、比較實際與審計期望值
基準比較(標桿管理法):用最佳行為作為基準比較,基準來自企業自身、競爭對手、行業最優點範圍內選擇
實施面談:面談後對有關事項和達成的結論編程紀要,便如工作底稿,對初步顯示的問題決定擴大性測試
 查閱以前審計報告和其他資料
 繪製流程圖:水平流程圖(涉及部門)、垂直流程圖
 編制檢查清單:在初步檢查的最後階段,編制檢查清單
3、完成相關領域的詳細風險評估:在制定年度計畫時,從全局高度審視組織風險並評價,在初步調查的基礎上制定計畫,這裡強調的那個風險最大
4、與各方面協調審計業務工作
a 外部審計師協調:首席審計執行官應當與提供保證和諮詢業服務的其他內部或外部服務提供分享信息、協調工作,保證合署的工作範圍並最大限度地減少重複工作,包括:討論會、藉助工作底稿、審計報告和管理層信件的交換、審計技術的理解
b 外部法規監督機構:尋求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理解和技術支持
5、建立/完善審計業務的目標,識別/確定審計業務的範圍
審計目標:內審做出的確定審計業務希望實現內容的概要聲明,審計程式:實現審計目標的手段
審計業務目標:是對被評價活動的風險、控制及治理過程提出意見
根據不同的審計類型,具體建立和完善審計業務的目標:
1、經營審計:目的是檢查和評價內部控制系統以及所分配的職責的完成情況,關鍵理解內部控制,它是實現審計目標:評價存貨內部控制的有效性之一,確定節約成本也是目標之一
2、績效審計:目標是確定效果、效率和效益,這種審計必須有一套能用來評價績效的經認可的目的、目標和標準
3、合規性審計:目標是確定組織對證詞、程式、標準或者法律和政府法規遵守程度(客觀性較強,審計師的主觀判斷少)
4、質量審計:目標是確定組織質量管理的水平和效果,主要關注質量管理的四個關鍵要素:
a 顧客需要;
b 產品/服務計畫、生產和運輸滿足顧客的需要;
c 生產和運輸產品/服務計畫和執行
d 過程控制,尤其是個別顧客需要產品的服務
5、財務控制審計:目標是確定對組織內部財務資源控制和財務資源的會計資源控制的水平和效果
6、財務報表審計:目標是對組織財務報表的公允性和一致性發表審計意見,通常由外部審
審計業務範圍:根據審計業務目標確定,包括:治理、經營和信息系統
 內部控制系統審計範圍:
 1、內控的恰當性:能否提供適當的保證,並高效、經濟實現組織目標
 2、內控的有效性:能否起到應有的作用
 3、執行效果審查:確認組織任務和目標是否已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