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可否介入反考試作弊行列?

  考試作弊,不是國人的專利,國外也有;也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古時也有。

考試作弊,不是新聞,卻不斷成為新聞;也不是笑料,卻讓人苦笑不止。

閉目一想,考試作弊更像一場利益角斗場。作弊者,不惜血本,動用高科技,動用關係網,不就想不學而獲得“60分”背後之利嗎?“槍手”替人考試,無非有利可圖嘛。為了反作弊,科舉考場曾用軍士看守,前幾年“新聞”中也出現過警察監考;古時有入場“搜檢”,現代有“遠程監控”……作弊與反作弊,實際上,較量的是社會的公平、公正。

現在的問題是,反考試作弊,內地可否也來個司法介入?香港一名中學生因請“槍手”代考被法院裁定犯有串謀欺詐罪,被處以80小時社會服務。這個訊息,意味深長。

反觀內地,儘管反作弊聲浪很高,各種規章制度也在不斷完善,各類考試卻仍不時傳出作弊醜聞,有監考與考生共謀的,有研究生花錢買答案的,甚至有些不良者把作弊當作“產業”招搖過市的,作弊似乎成了定期復發的“潰瘍”。

反觀內地,儘管參與作弊者不少,面對三令五申,哪怕“開除”“限考”,他們仍然忍不住“博一博”,即使敗露了,被處理的畢竟是少數,更罕有因此獲罪。也許,正由於因作弊支付的“成本”太低,“投機者”自然選擇能作弊就作弊,能替考就替考——這些作弊者也是有“理性”的,他們“精明”地知道:作弊是一場贏多輸少的賭博。也許,這樣的“溫柔”環境,而不是香港那樣嚴厲的法治環境,才是作弊不斷的溫床。

按市場經濟觀點,作弊是一種違背誠信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違法與否,尚待明確。筆者覺得,治理考試作弊,引入司法也並非惟一正途。但有了像香港那樣反作弊的硬手段,作弊或許會逐漸從新聞中淡出;有了法律支撐,考場的天空將會更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