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辦示範學校不能成為權勢者的"私塾"

據3月27日《北京晚報》報導,北京一些著名的示範中國小為片區內學生入學設定了非常苛刻的條件,使得原本可以就近入學的片內的孩子“沒幾個能正常入學”。與此同時,片區外申請入學的學生家長通過各種途徑向學校遞來“白條”,某示範校“每年一到考季能收到上千張‘白條’,而入學名額才600多個”;另一所示範校收到的“白條”登記在一個冊子上,“後面注著委託人的背景,備註中的單位和官職足以讓人‘震撼’”。

在教育資源包括義務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條件下,許多地方特別是一些大中城市的重點中國小校、示範學校成了炙手可熱的香餑餑,圍繞重點校、示範校入學名額展開的權勢和金錢的競爭一直未見消停。以前沒有實行就近入學、電腦派位等改革措施的時候,學生能否上重點校、示範校主要由統考成績決定,儘管這樣做難免應試教育的弊端,但至少保證了一定意義上的教育公平。現在取消了統一的考試入學,卻未能建立起對重點校、示範校入學名額的公平分配與競爭機制,於是就出現了高昂的擇校費、神秘的“白條”之類令人憤懣而又無可奈何的亂象。普通市民對此應當已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但看到委託人背景“備註中單位和官職足以讓人‘震撼’”,看到國家興辦的重點校、示範校幾乎成為某些權勢者的“私塾”,或許還是會如電擊雷劈一般備受“震撼”。

一些重點校、示範校收到令人震撼的“白條”,使校長陷入“誰都得罪不起,又不可能誰都收”的困境,另一些重點校、示範校可能收到的就是一紙堂而皇之的政策,明文規定只有那些“單位和官職足以讓人‘震撼’”的權勢者的子女(或他們介紹的學生)才能入學,這樣問題大約就要好辦得多。媒體曾披露過河北省東光縣文教局給該縣辦學條件最好的實驗國小制定的招生政策―――“招生對象,縣城內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在編幹部職工子女。報名時必須出示父母一方的編制證原件及複印件、所在單位有局長核實簽字的證明書。不符合條件者一律不予接收”,就是典型的一例。這樣的政策無異於將公辦重點校、示範校“私塾化”的秘密擺上了台面,相較之下,倒是某些權勢者通過“白條”進行的暗箱操作顯得更安全,也更能體現他們的“政策水平”。

一些地方的義務教育均衡化工作為何進展緩慢,答案其實就在某些權勢者的“白條”中。當前義務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符合某些權勢者的最大利益,而要打破這個不均衡格局,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勢必要觸及這些權勢者的利益,因此這注定了將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

無論如何,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的方向是不可逆轉的,公辦重點校、示範校成為權勢者“私塾”的現狀必須改變。公開是最好的防腐劑,前引河北省東光縣制定的那個重點校只招收黨政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子女的政策,在輿論的強大壓力下很快被迫取消,說明“權勢入學”的教育腐敗終究禁不起人民民眾雪亮的眼睛的注視,禁不起公共輿論的撻伐。那么,對於那些通過“白條”進行暗箱操作的權勢者,是不是也應該給他們曝一下光,讓人民民眾看看他們到底是何方神聖呢?

為深入開展反腐倡廉工作,現在很多地方都在推行領導幹部個人重大事項申報公示制度,與買房買車、投資入股、申領護照及配偶從業等情況一樣,領導幹部子女的就讀情況也屬於個人重大事項,也應當進行申報並公之於眾。就某個地方而言,如果民眾和媒體通過正常的、公開的渠道,一方面可以了解到領導幹部的子女在哪所學校就讀,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到重點校、示範校中都有哪些領導幹部的子女,那么,重點校、示範校的“權勢入學”歪風雖然無法禁絕,但至少某些權勢者一定會因此而有所忌憚。

只有堅定不移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化改革,充分發揮民眾監督和輿論監督對於“權勢入學”歪風的震懾作用,才能使公辦重點校、示範校走出權勢者“私塾”的歧途,回歸到義務教育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