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研究生一職難求 代表委員解女性就業難

  一名即將畢業的女研究生,連著找了五個多月的工作,卻仍然沒有任何著落。3月26日,本報刊發的《一名女研究生的艱辛求職路》的報導引起了本屆兩會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高度關注,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表示,女性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嚴峻的社會問題。他們建議,政府應出台反就業歧視條例,叫停“不要女性”。

就業難、嫁人難 女研究生為何事事“不如男”

質疑:平等就業咋就這么難

“去年,市婦聯開通了12338維權熱線。開通首日,邀請了不少女大學生現場座談。我能感受到這些學生髮自內心的喜悅,她們感到終於有人關心她們的就業問題,幫她們解決問題了。”談起女性就業難,市政協委員、市婦聯副主席初黎華話語中充滿著感慨。她說,社會世俗的偏見是造成女性就業難的一大原因。不少用人單位把女性員工懷孕、生育等不當作是一種貢獻,而是一味地認為這會使其在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正常工作,因此把女性員工當成負擔。

對於女大學生就業難,市人大代表、山東財政學院經濟學院副教授程冬梅深有感觸:“有的女生,因為找不到工作,只好考研、考博,我有一個侄女,就被就業壓力逼著考博。”對此,程冬梅代表認為,這是企業單純從經濟效應出發,不承擔應有的為大學生提供就業崗位的社會責任。

此外,接受採訪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表示,一些女性就業觀念仍然很保守,有些和現實脫節比較大,因此遭遇就業難也就在情理之中。

直言:女性優勢不能抹殺

“其實女性生育給工作造成的影響只是一段時間,過了這段時間,女性特有的細緻、認真等優勢便會顯現出來。”市政協委員、槐蔭區婦聯主席周潔說,現在某些單位的領導很注重在自己的任期內出成績、出效益,如果工作上“缺兵少將”,他們就會覺得工作受到了影響,因此在招工時更喜歡招聘男性員工。但一個企業光有男性,沒有女性是不可想像的。女性的職業穩定感和忠誠度在一定程度上優於男性,從企業長遠發展方面講,不僅要算眼前的經濟賬,還要從塑造企業文化中得到長遠的利益。

在程冬梅代表眼裡,成績優秀的更多的是女生:“我教的一個班,學習成績前十名中,有八人是女生,男生只有兩人。一所高校錄取九名研究生,裡面也只有一名男生。我了解到的一家單位招聘,本來想招男生,可一考試卻發現,前五名都是女生。”

她認為相對於男生,女生具有自己的優勢:對學習的執著,對工作的認可,比男生更敬業,付出的更多。“男人結婚、生子不會影響工作,這是因為女人承擔起了更多的家庭責任;女人生育,男人則承擔起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其實,這都是在為社會做貢獻。”程冬梅代表說。

呼籲:應立法叫停“不招女性”

“為女大學生提供就業崗位是一種社會責任,企業應當主動承擔!”程冬梅代表認為,對女大學生就業,首先,女大學生找工作時不能一味消沉,應積極地競爭,展示自己的優勢。同時,政府應該出台政策,叫停企業“不招女性”的就業歧視現象。政府加強引導,企業不能僅僅考慮經濟效益,還應該承擔為社會、為政府解憂的責任。

“在美國,女性基本上不用為生育後再次就業而發愁,因為國家有相關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市政協委員、濟南師範學校校長張春常認為,政府不僅要保護女性就業的權利,而且也要立法或出台相關政策保障女性再就業的權利,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這也能使用人單位消除招聘女性職員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