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協將建學術誠信檔案 七種行為等於學術不端

  本報北京3月24日訊 記者趙亞輝報導:中國科協23日在北京發布了《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範》(以下簡稱《規範》),以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自覺遵守科學道德規範,抵制學術不端行為,淨化學術風氣。

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南大學校長黃伯雲院士表示,《規範》針對當前一些人剽竊他人成果、把科研當作牟利工具;利用新聞媒體進行自我炒作、搭車署名等行為,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提出了具體的標準,七種行為被明確定義為學術不端行為。

——故意做出錯誤的陳述,捏造數據或結果,破壞原始數據的完整性,篡改實驗記錄和圖片,在項目申請、成果申報、求職和提職申請中做虛假的陳述,提供虛假獲獎證書、論文發表證明、文獻引用證明等。

——侵犯或損害他人著作權,故意省略參考他人出版物,抄襲他人作品,篡改他人作品的內容;未經授權,利用被自己審閱的手稿或資助申請中的信息,將他人未公開的作品或研究計畫發表或透露給他人或為己所用;把成就歸功於對研究沒有貢獻的人,將對研究工作做出實質性貢獻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單之外,僭越或無理要求著者或合著者身份。

——成果發表時一稿多投。

——採用不正當手段干擾和妨礙他人研究活動,包括故意毀壞或扣壓他人研究活動中必需的儀器設備、文獻資料,以及其它與科研有關的財物;故意拖延對他人項目或成果的審查、評價時間,或提出無法證明的論斷;對競爭項目或結果的審查設定障礙。

——參與或與他人合謀隱匿學術劣跡,包括參與他人的學術造假,與他人合謀隱藏其不端行為,監察失職,以及對投訴人打擊報復。

——參加與自己專業無關的評審及審稿工作;在各類項目評審、機構評估、出版物或研究報告審閱、獎項評定時,出於直接、間接或潛在的利益衝突而作出違背客觀、準確、公正的評價;繞過評審組織機構與評議對象直接接觸,收取評審對象的饋贈。

——以學術團體、專家的名義參與商業廣告宣傳。

《規範》同時明確了學術不端行為的監督程式。中國科協將建立學術誠信檔案,對涉及學術不端行為的個人進行記錄。中國科協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投訴,將委託相關學會、組織或部門進行事實調查,提出處理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