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申論中難解之處與明晰之法

(1)概括主要內容或問題:
環節分析法,參與方分析法,鏈式環節法等方法的區別是什麼?
答:環節分析法是根據事物發展的多個階段來概括的。
參與方分析法是根據事件的多個參與方來概括的,如企業、個人、政府三方。
鏈式環節法是根據事物的邏輯聯繫來概括的。

(2)如何根據具體材料選擇對應的方法。每種方法所涉及的具體材料的特
如何能在概括材料時能更好的銜接語句。

答:應變之法是個經驗問題,具體問題具體解決,關鍵是長期的訓練。語句的銜接有辦法的,都接先總說、後分說的方式組織,句子結構以“主語+謂語+賓語”這種刻板模式組織,不能像文學語言一樣變換倒置。

(3)提對策時不知哪種如何根據材料來區分是按分層法還是職能分類法?
答:不論是分層法還是職能分類法都是殊途同歸的,二者常常組合在一起而不是分開。劃分出這兩種不同方法是為了便於理解。

法律上的缺乏是屬於哪個層次的呢。與制度上的不完備有什麼區別?
答:思想、觀念、立場、態度、情感等屬於觀念層面。
憲法、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措施等屬於制度層面。
計畫、組織、執行、協調、監督屬於操作層面。
以上詞語均有嚴格的先後順序,請注意。思想、觀念、立場、態度、情感是深入淺出,憲法、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措施是從巨觀到微觀,計畫、組織、執行、協調、監督是從先到後,是公務活動的一個完整流程。

(4)如何知道一個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與可操作性呢?
答:可行性是指理論上說得過去,可操作性是在實踐中行得通。如扶貧,如果說給每個農民發5萬塊錢進行資金扶貧,那就是有可行性沒有可操作性。如果說把富人的錢收起來分給窮人,那就是有可操作性沒有可行性。只有提高富人稅收,增加國家財稅收入,然後在財政力能所及的範圍內資助貧窮農民,才既有可行性又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