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

  “頭頂同一片藍天,腳踏同一方熱土。我們也有自己的夢想,我們同樣渴望知識的海洋和明媚的陽光……”這是生活在城市邊緣的特殊群體孩子的殷殷求學之聲。他們稚嫩的肩膀承受了太多與他們的年齡不相稱的沉重。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全國流動人口子女中,失學率高達9.3%,近半數適齡兒童不能及時入學。

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是一項重大的社會問題,其受教育的程度和狀況將影響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引起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我們必須多措並舉,形成合力,為此,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切實為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提供有效的服務:

(1)進一步明確“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是流入地區政府的責任”。《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要重視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以流入地區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國小為主,採取多種形式。依法保障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是流入地政府的責任,這是首先應當明確的。

(2)要打破戶籍制度,實行適齡兒童無條件接受義務教育制度。要改革二元戶籍制度,逐步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戶口結構,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放寬戶口遷移限制,為城鄉人口特別是人才的跨區流動創造更加寬鬆的環境。同時,義務教育體制也應該得到相應的調整,建立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就學的有關制度,只有現行戶籍制度和義務教育體制雙方面同時改革才能根本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的問題。

(3)加強對簡易學校的審批和管理。各級教育部門應與有關部門積極配合,堅決查處、取締不具備辦學條件的、採取欺騙手段引誘流動人口子女就讀的非法教育機構,維護流動人口子女接受正當教育的合法權利。同時,公立學校應給具備辦學條件的流動人口子女學校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支持,提高它們的教育質量。這種支持既可包括硬體方面的,也可是軟體方面的。另外,公立學校應主動促進本校學生與這些學校學生之間的聯繫。城市居民子女與流動人口子女可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4)提高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和適切性。要針對流動人口子女在生活習慣、語言習慣,學習方式、心理特點等方面的特殊需求,研究探索具有接納性的教育、教學方法,以便他們儘快地適應新的學校生活,享受到高質量的國民基礎教育。提高教育內容的適切性的重點是要考慮他們原有的學習基礎。調查中,我們發現他們的學習基礎一般不太理想,因而易造成學習上的自信心不足,所以在學習內容的設計上千萬不能操之過急,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並給予有效的個別指導,從而提高教育的效果。

人口的自由流動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貧困地區農村教育在發達城市的反應,也是城市化進程中必然出現的教育問題,我們必須解決好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保障社會的穩定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