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扶貧與可持續發展

  我國的經濟成長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正逐步提高,但是貧困問題依然嚴重,扶貧任務依然艱巨。同時,貧困地區的環境形勢嚴峻。如何在發展經濟大力扶貧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我國的貧困地區貧窮落後主要有以下因素:(1)自然環境差。貧困地區大多數是乾旱、半乾旱地區和山區,遠離城市或市場的邊遠地區,這些地區生態脆弱,自然災害頻繁,農業生產率低;(2)基礎設施薄弱。電力供應不足,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差,商品、人才、技術、信息交流不暢,第二、三產業發展困難;(3)貧困人口擁有的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資源稟賦差,且沒有充分有效利用;(4)人口增長過快,教育、衛生等基本社會服務水平太低;(5)缺乏環境保護意識,破壞環境現象嚴重,導致生態環境退化,加重了貧困。為此,我們要科學扶貧,實現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扶貧與環境保護並行

在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必須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鼓勵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環保農業,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並行。通過科技扶貧,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村貧困地區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的掠奪性生產,促進了農村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要充分認識到自然災害的發生與人類自身破壞生態環境的因果關係,要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認識生態建設的重要性,不能依靠犧牲生態環境來求得一時的扶貧效果。

2.堅持扶貧與調整經濟結構並重

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是保證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貧困地區要以市場為導向,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發揮自然條件獨特優勢,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加工業,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結構調整的重點是要加大科技扶貧力度,依靠科技促進種養業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

3.堅持扶貧與合理利用資源有機結合

貧困山區往往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特別是旅遊資源異常豐富。例如雲南,從99世界園藝博覽會舉辦地的省城昆明,到“風花雪月”的大理名勝;從高原水城麗江、神奇的“香格里拉”,到孔雀曼舞的西雙版納……這些迥然相異的山川景色,如一個天然的自然博物館。但由於長期的粗放式經營,浪費了資源和勞動力,使資源優勢不能轉化為經濟優勢。要改變這種狀態,就要發揮比較優勢,整合資源,促進資源的最佳化配置,使優勢資源得到了整合提高,使特色產業的資源、市場、價格優勢得以顯現。

4. 實行扶貧與計畫生育相結合

貧困地區民眾必須轉變生育觀念,積極實行計畫生育。具體來講,就是要控制人口增長,降低人口出生率,提高生育質量,使勞動力規模增長與資源及就業崗位基本適應。這對貧困地區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影響重大。

5.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建設

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普及義務教育。加強對貧困地區幹部民眾的科技培訓和職業教育,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科技文化素質,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起可持續發展機制,才能逐步提高貧困人口的生存和生活質量,保持人、社會與自然和諧關係和良性循環,從而使社會發展與自然和諧統一,生態與經濟共同繁榮,發展與資源、環境相互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