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手針防治近視眼

提要 用自擬的手針ⅰ、 ⅱ、 ⅲ穴干預防近視眼30例,三年後預防效果達100%。治療近視眼548例共1094隻眼,結果痊癒率達57.04%,總有效率達99.08%。

主題詞 手針 近視眼 干預預防。

 近視眼是一種屈光不正的眼病,祖國醫學稱之為:“能近怯遠症”。而我國青少年中發病比較高,自1999年自探自擬了:“手針”防治近視眼,經548例(計1094隻眼),取得滿意療效。並可對學齡前兒童干預預防,通過30例對比觀察,能有效降低發病率,為中醫針刺預防近視眼提供了依據。

1、 自擬手針來源:

 手針ⅰ、ⅱ、ⅲ穴分別在左右手掌背部取固定的位置進行皮下針刺,達到預防防治近視眼的新方法,自探自擬而定為手針。

2、 手針的理論認識和發現

 手針的發現是1999年8月自探自擬自治見效甚微的情況下。偶爾,在祖國醫學五行學說:“肝屬木”理論中得到啟示。(由於肝性如木,木形容樹木,樹木生長主要靠根系部分,如果疏鬆根系部分的土壤,樹木生長的會更好。聯繫到人體手足部是人體的末端,如果在手足部找針刺點,刺激末端,一定會奏效。)又根據《素詞.脈要精微論》中說:“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短長。”故有:肝開竅於目。“《靈樞.脈度》也說:“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如《靈樞.大惑論》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素問.六節髒象論》:肝者,…其華在爪。”根據上述理論認識,選項擇防治近視眼眼病的穴位,最好選項在骨於骨之間,筋於筋之間,節於節之間,那么,手足部找穴最為理想。為了找穴,選用了火柴棒在手足部自探按壓,終於找到了一組穴位,經自己試針10天后,視力由原來的0.6恢復到1.0以上。又經反覆體驗,最後確定了左右手足部各三個最佳點,經臨床驗證,手部取穴刺優於足部,故此就把穴位確定在手部,這就是手針的發現。手針的發現打破了傳統的眼周圍近端取穴治近視眼,為防治近視眼遠端取穴辟開了一個新的途徑。

3、手針的特點

 手針針點少,操作簡單,不需要脫衣服,又不要受時間地點限制,最適宜普查普治,干預預防,安全可靠,患者易於接受,見效快,療效顯著為特點。

4、 手針的取穴與防治方法

4.1 取穴:手針ⅰ、ⅱ、ⅲ穴分別在左右手掌背部有比較固定的進針點,ⅰ號位於第二、三掌骨底結合部前方0.2寸處;ⅱ號位於第三、四掌骨底結合前方0.2寸;ⅲ號位於第四、五掌骨底結合部前方0.2方處。

4.2防治方法:一般通常採用28#、30#、2寸不鏽鋼針,針身要求挺直,針尖要尖而不銳。

4.2.1操作要求:通過詳問病史和視力等檢查,確診屬哪型近視眼,即可進針。一般情況下,進針位置不變,如遇到進針處有血管時,可上下移動一點進針位置,每個針的進針方向要稍斜

向內倒側,進針前先要按常規消毒針與皮膚。

4.2.2 手針進行與操作方法來源:

進針前讓患者手自然手心向下,手臂向上平伸,針與皮膚成30度夾角快速進針。進針時讓針直

接速進到相應的位置,大約進針1-1.5寸,然後運針,運針時不提插,為了使針的深度方向固定不變及運針方便起見,要求以拇指掌側面和食指橈側面夾持針柄,以食指為掌指關節,先慢後快連續屈伸.一般進針運針後,部分患者眼底有熱、涼、抽的感應,這些患者效果比較好。在初診的1-3天內,為了使不同年齡患者對針刺有個適應性,運針要先慢後快,每針運針不宜超過30秒,運針速度每分鐘30—60次遞增。

4.2.3 手針的適應症

手針主要適應治療近視眼,近視眼合併散光,弱視、斜眼、青光眼、白內障、視神經萎縮、急慢

性咽喉炎、老年性尿急症等等。由於手針套用臨床時間不長,適用症不在進一步探索中,本文

主要簡述防治近視眼,其它病症就不多加簡述。

4.3分期運針與留針

4.3.1對兒童視力干預預防,採用“ⅱ”穴位,每手每年一次,運針時間不超30秒,運針速度以40—80次/分。

4.3.2對視力在0.8以上患者,每針運針時間不宜超過1分鐘,運針速度以80—100次/分遞增,不留針。

4.3.3 視力在0.5以上0.8以下的患者,每針運針時間不超2分鐘,運針速度以80—120次/分遞增。第二療程開始每天留10分鐘針。

4.3.4 對視力在0.1以上0.4以下的患者,每穴運針時間2-3分鐘,運針速度以90—150/分遞增,留針15分鐘,反覆操作2次。

4.3.5 對視力在0.1以下患者,運針先慢後快,每針2分鐘,以100—150次/分遞增。留針20分鐘,反覆操作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