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四級成了北京城大門的“守門員”?

  2007年北京市引進非北京生源本科畢業生緊缺專業目錄公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12個專業榜上有名,非京籍本科生屬於這12個專業的可以優先進京。參加改革後的英語四級考試的本科生,成績需在425分以上。(《京華時報》1月21日)

我從來不曾想到過的是,大學畢業後能夠留守北京竟然和四級過關與否聯繫起來,英語四級儼然成為京城的守門員。在我的眼裡,大學英語四級考多少分,過關了沒有,反映的充其量只是學生的英語套用能力問題,並且,四級考得好,並不等於英語學得好,也不等於英語交際能力好,早已成為人所共識的事實。四級考試作為檢驗大學英語教學是否達標的水平性考試,其真正意義也僅在於為全國各地的大學提供英語教學的客觀統一標準,除此以外,並沒有其它任何用途。

如今,大學畢業生能夠留京或者進京與四級考試過關與否直接掛鈎使我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具備一定的英語套用能力固然重要,但能否留京或進京與大學生的英語套用水平到底有多大的必然聯繫呢?我實在想不出能夠說服自己的理由,畢竟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不是英語、美國的首都,誰都沒有權力和資格要求所有留京或進京的大學生們英語必須過四級。一個再淺顯不過的道理是,英語過四級的人不一定都是人才,相反,英語沒過四級的人未必都不是人才,英語過四級與否絕不應成其為,也不能夠成其為評判某個人是否人才的標準,更不用說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標準。

於是,將能否留京或進京與英語四級掛上鉤來未免太過荒唐,其實質是對用人單位自主用人權的剝奪和權力的濫用。按理說,用人單位採取什麼樣的用人標準,對英語有沒有額外要求,決定錄用誰,不錄用誰,都是用人單位根據崗位需求自主決定的事情,而不是人事部門管得了,也管得好的事情。人事部門所應該做的絕不應是為人才的正常流動設定層層障礙,限制人才的合理流動,而是在充分尊重用人單位自主用人權的基礎上為人才的合理流動提供服務與保障,“不拘一格除人材”,充當組織後衛的角色,而不是守門員的角色,想方設法把人才擋在京城的大門之外。

我甚至有這樣的擔心,在人事部門的助推下,有關四級考試的爭議會不會進一步熾熱化,最直接的後果就是不少學生為了能夠留守北京,所以想方設法,甚至採取不正當手段矇混過關,到那個時候,英語四級考試要想回歸其檢驗英語教學的本來面目那將是難上加難,甚至無異於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