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歐典敗也歐典原因何在?

  一個原來在歐典地板公司從事全國市場行銷的哥們兒跳槽去了一家剛剛開始構建行銷終端的地板企業,可謂如魚得水,從“市場主管”的職位一躍成為“市場總監”,名分和權利都如日中天。 

“我從歐典學到了太多的東西,只需把這些東西發揚光大,就能迅速打開市場。”這位哥們兒說的想來絕不是豪言壯語。

能夠推出每平方米2008元的天價地板,並在市場上走俏,歐典的運作手段自然是毋庸置疑。當央視對其子虛烏有的“德國總部”曝光之後,歐典便淹沒在人們的唾沫中,雖然還在賣,品牌似乎已難有回天之力。這絲毫影響不了歐典在地板界“黃埔軍校”般的地位,多少人才從歐典出來都特別搶手。

不過,並非沾過歐典的光就能如這位哥們兒那樣名利雙收。廣東的一家陶瓷生產企業就在經受著歐典事件餘波的衝擊,因為它的品牌也叫歐典,只不過被曝光的是歐典地板,這家企業經營的卻是歐典陶瓷。這個在歐典地板最風光的2003年註冊的陶瓷品牌,顯然是受了“歐典”二字的不少恩惠,連其老闆也承認,是看中了歐典的品牌影響力,才“及時”地將“歐典”在第19類商品“瓷質牆地磚”進行註冊。“那兩年,歐典陶瓷和歐典地板一樣暢銷,在南方消費者心目中,誰也不知道它們不是一個廠家生產的。”老闆回憶起當年的盛景,仍然頗有些得意。現在,當消費者一次又一次地發出疑問時,他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賠著笑臉解釋:此“歐典”非彼“歐典”,歐典陶瓷和歐典地板毫無瓜葛。可是消費者就是不買賬:“歐典”就是“歐典”,這還有錯?

我們根本無需責怪消費者的“無知”,但卻有必要提醒那些曾經沾了歐典名氣之光的人才和品牌,不要玩得太過火。套用一句古語,可以稱為:“成也歐典,敗也歐典。”從人才來說,雖然歐典現在已經無力像微軟那樣對李開復投奔google那樣大動干戈,指控跳槽行為危及其內部機密,但是歐典的那些騙人蒙人的路數也並非正道,“克隆”可能導致自己最終身敗名裂;從品牌來說,傍著一個名牌縱然可以在短期內賺到一些銀子,但寄生在他人名下總歸是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後怕,對一個真正做事業的企業家來說,打造自己的品牌縱然艱難,卻完全由自己掌控成敗,雖敗猶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