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競爭力之舊城改造探索新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各地通過舊城改造極大改善了城市面貌和人民民眾的居住生活條件,提高了城市競爭力。與此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不經過科學規劃,不切實際地在舊城改造中搞一刀切;大拆大建,將舊城區推倒重來;資源浪費現象嚴重,歷史文化遭到較大破壞等。如何克服和糾正這些問題,在舊城改造中切實走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在目前舉辦的全國市長研究班上,來自青海西寧、河北保定、吉林松原、山東淄博、河南南陽、重慶萬盛區、四川自貢的市長們圍繞舊城改造問題進行了認真思考和研討。他們認為,舊城改造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城市建設的永恆課題,與民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必須切實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更新觀念,創新建設模式,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發展之路。

科學合理搞好舊城改造規劃

舊城改造是改善人居環境、實現土地利用集約化的重要途徑,是激發城市生機與活力的重要手段。市長們認為,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是確定城市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高效利用城市各種資源,促進城市合理布局和有序建設的戰略性、先導性和基礎性工作。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舊城改造也一定要重視規劃。要制定一個系統科學的舊城改造和建設規劃,從巨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對舊城改造進行規劃控制,形成明確的評價體系、目標體系及控制體系,同時要與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相銜接,以避免因規劃控制不力而造成舊城改造中的混亂和矛盾。對舊城區的規劃,應堅持審慎更新、循序漸進、有機更新的原則,改變傳統的簡單化的規劃設計方法,努力探索適應舊城歷史與現狀的新的規劃設計方法。

針對有些地方在舊城改造中大拆大建的問題,市長們提出,需要重點研究舊城區域拆除與保護的問題,以科學的規劃指導舊城改造中哪些區域該拆除,哪些區域該保留,哪些建築該改造,哪些建築該修繕。只有明確了拆除與保護的關係,舊城改造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解決改造中的諸多問題和矛盾。同時,要防止有些地方在舊城改造中,將醫院、學校等社會事業單位全部搬出舊城區,形成純住宅區的做法,要力求做到功能的完整配套。此外,舊城改造還應當在規劃中注重對城市環境的綜合治理,避免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

因地制宜探索舊城改造新模式

一個城市的發展,是一個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歷史,民族和區域不同的城市具有千差萬別的城市特色。研討中,市長們圍繞如何保護和突出城市特色這一問題,強調在舊城改造中要從當地實際出發,選擇適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舊城改造模式。

市長們將當前的舊城改造模式分為三種。一是對歷史文化街區、建築的整體保護。市長們認為,舊城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是城市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是一個城市區別於其他城市和地區獨一無二的品牌形象,對於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舊城改造中對歷史文化遺存應當進行合理保護和有效適度開發,發揮出城市文化的強大積聚效應,展現城市文化的獨特魅力。二是部分地區整體拆除。在低洼潮濕的舊城區域,建築物普遍年久失修,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沒有保留價值。對這些區域的建築,就可以採取整片拆除的方法,重新整體規劃,整體打造,這也是打造城市形象,政府為民辦實事的具體表現。三是部分拆除部分保留的模式。這種情況在舊城區比較普遍。對有使用價值的建築進行舊房整治和管網配套以繼續保留使用,對舊城區中破爛不堪、安全隱患嚴重的棚戶區建築,採取拆除重建的方式。市長們認為,如果全國能保留成百萬、上千萬平方米的舊房,將節約非常可觀的資源和建設資金。

著眼於構建和諧社會

舊城改造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城市的發展方向和居民的具體利益。市長們認為,要把和諧的理念貫穿於舊城改造始終,為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在舊城改造過程中,要克服盲目性和片面性,避免簡單粗暴的做法,堅持“有機和諧更新”的理念,按照城市內在的發展規律,理順城市肌理,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探求城市的更新與發展,重視舊城區作為一個有機組織的成長過程。克服舊城改造工作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拆遷安置也是舊城改造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市長們提出,要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高度重視民眾利益的保護,不論房屋置換還是現金補償,不論是就地安置還是異地安置,都應當尊重民眾意見,多為民眾的就業、居住著想,切實解決民眾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