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應尊重文化和生活

專家預言:21世紀影響世界的重要事件之一是中國的城市化 
珍惜資源 關照步行者 不再攀高比新 還老城生存空間——— 
人們來不及思考,城市已經改變。在規劃師的筆下,寬闊的路和雄偉的建築催生,而人的生活被忽略。在技術超卓的這個時代,我們已有太多的利器去輕易改變一個城市,而面對中國城市的巨大變遷,人們仍然希望,給城市生命留有自我演變的機會。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城市生活?為何不停地修建馬路也解決不了擁堵的問題?寶貴的傳統城市文化在推土機轟鳴中如何能夠維繫?為何大江南北的城市讓人感覺千人一面?行走於所謂現代化的城市中為何令人感到窒息?居住面積的改善為什麼總是以環境與空氣的日益惡化為代價?能源的匱乏如何能夠負擔世界最大的建設量? 
日前,在名為“改變與演變——城市的再生與發展”國際論壇上,國內外專家展開了關於城市的激烈討論。 
●短缺的資源負擔了最大的建設量優越的機遇催生最尖銳的文化矛盾 
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先生在主題發言中一語道出出現在城市化進程中的普遍問題: 
重經濟發展,輕人文精神;重建設規模,輕整體協調;重攀高比新,輕傳統特色;重表面文章,輕制度改良;重局部功效,輕長遠目標。 
當他將三個中國城市的照片同時放映,雷同的程度令人驚嘆:三個城市中竟然沒有任何信息可以作為識別它們的依據。他舉出的一本《time》雜誌的封面標題這樣寫道:china’snewdreamscape(中國式的夢想景觀),而其中表達的意思可以歸結為:中國建築與城市充滿了對西方建築與城市的盲目崇拜。 
吳良鏞教授指出,有專家預言,21世紀影響世界的重要事件之一是中國的城市化。然而本土文化的缺失讓城市逐漸失去了個性。加速發展的城市顯現出矛盾:最短缺的資源負擔了最大的建設量;最優越的發展機遇催生了最尖銳的文化矛盾。在建設量與速度無法降低的狀況中,綠色發展戰略的落實顯得至關重要。 
●文化———城市復興的核心力量 
居住擁擠、交通混亂、環境惡化,當一系列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擺在面前,解決的辦法是依託城市的再生與人居環境的構築。吳良鏞教授指出,將城市生活中人的需求放大是對本土文化最好的尊重。雖然西方建築思潮不斷進入,房地產開發一味宣揚西方文化,但中國的建築師和規劃師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建築不是“玩兒”的,它要消耗資源,關係國計民生。建築師要從“美學形式”的偏好中走出來,關注人、關注生活,力爭以相對較少的資源做更多的事情。 
●規劃的重心應傾向於公共空間而不是豎立多少高樓大廈 
規劃藍圖漂亮,不等於城市空間宜人。當雅格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批判現代都市規劃注重形勢而缺少對人的關懷的時候,世界各地的城市復興還在不斷進行。而其中,以人的生活與公共空間的改善為主導的城市復興案例,多少給我們一些啟發。比如,英國曼徹斯特城市復興計畫,基本出發點是創造新的街道和廣場。曼徹斯特市委執行副主席伊蒙·博蘭表示,把城市還給行人是他們城市復興工作的重點,他們對規劃策略的審視在於,看城市的每個角落是否有仔細的設計及區分,關注公共空間的再塑造,讓土地的利用率更高,並讓人們樂於自由地享受城市生活。 
●回歸城市的生命本質舊城之上大興土木讓城市文化與功能受損 
新華社瞭望周刊社主任記者王軍的觀點向來鮮明,對於城市以及城市裡的生活,它的關注點離不開舊城與新城的矛盾。在他看來,持續半個多世紀的舊城之上建新城的做法,讓城市古老文化與新的功能遭到了雙重破壞。郊區成了睡覺的地方,中心區出現擁堵和交通癱瘓,條條大馬路不僅沒有緩解塞車現象,卻強化了城市郊區化的形象,高密度的城市環境中,小汽車占據主導,人行道少兒不便,甚至導致步行存在危險。 
王軍指出,儘管整體保護舊城的政策早就提出,保護區也由25片擴大到33片,但舊城之中依然進行的依賴房地產開發的大規模建設並沒有停止,這導致了城市聚焦現象一再升級。同時,老城街區的歷史感被粉碎,一些古董式的建築非但不能挽救消失的城市文化,反而成了新的城市雞肋。 舊城保護不是唯一目的,改善所有人的生活才是城市發展的追求。在破壞舊城的同時又讓新的城市生活充滿焦慮和挫折,是人們不願看到的結果。儘管當年“梁陳方案”化為泡影,儘管對城市生活的建設性破壞以及保護性破壞還在進行,但在王軍看來,新城計畫還是有望為舊城保護贏得空間:從“單中心”向“多中心”的轉變指明了城市結構調整的方向,通過確定以財產為基礎的公共政策、利用設計激活城市細胞、確定科學可行的交通控制政策、建設宜人的步行空間,讓新城與舊城的矛盾得到緩解。 
●改善基礎設施有機更新城市居民參與是規劃中必要的程式 
菸袋斜街的改造如今被專家們視為城市街區有機更新的典範,這條街原本也有可能在大動作下進行拆改,而在建築師們、專家們以及多方的努力下,做出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和保護,這不僅是對原有斜街風貌的保護,也是對當地生活氛圍的延續和保護。 
主持這個改造設計的清華大學邊蘭春教授認為,大拆大改的舊城改造的模式使更多的歷史文化環境受到破壞,城市改造的難點在於,單一的“自上而下”的改造模式如何實現有機更新;如何通過政府的有效干預和公眾的積極參與,實現城市歷史環境的保護與再生。 
在菸袋斜街的改造實踐中,居民參與規劃設計得到了難得的實現。其中的策略是:改善基礎設施、讓斜街自我更新。通過街道地下管線的鋪設,接通了水電氣熱,改善了居住在這裡的居民的生活質量。儘管政府拆掉了部分違章建築,也使一部分人的生活空間被壓縮,但是,另一方面的景象則是,“自我復甦”讓這裡煥發了活力,居民們按照修復導向的指導,對自家的門面和房屋基本上都進行了積極的改造。整個菸袋斜街進入了良性循環。 
●論壇緣起 
“從改變到演變:城市的再生與發展”論壇上周末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行,由新華社瞭望周刊社、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易道公司主辦。論壇的發起緣自對中國城市化現狀的思考和擔憂:約占世界人口1/4的中國正在進行一場人類歷史上規模罕見的城市化實踐。在城市化進程中,中國已成為當代國際城市規劃與建築界的大舞台。如何實現歷史城市的再生與發展,人們的認識千差萬別,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日益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