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集美:五大片區規劃前景值得期待

  在島外幾個片區中,集美以歷史和文化氛圍見長,然而,在採訪過程中,我們更多感受到的是集美的活力和後勁,用區長黃錦坤的話來說,就是“集美亮點很多,潛力很大,是一個適合創業和居住的地方,前景值得期待。”

配套向島內看齊

談到房地產的發展,區長黃錦坤首先說的是配套:“房地產的發展,基礎建設和配套很重要,集美房地產起步較晚,因為配套比島內薄弱一些,當年連在集美工作的不少大學的老師、機關工作人員都還到島內買房子。但現在隨著市里開發整體向島外推進,配套逐步完善,學校、醫療水平都在向島內靠近,大家也都樂意住在島外了,房價也一路穩步上升。”

對區內的居住配套黃錦坤如數家珍:集美一小、曾營國小教學質量很好,中學方面,集美中學正在申報全國示範高中,廈門十中正在申報一級達標學校;醫療衛生方面,杏林醫院與市第一醫院合併成為廈門第一醫院杏林分院,醫學中心正在建設,市第二醫院總部已經整體搬遷到了集美,120急救中心、市衛生監督所疾病控制中心也落戶集美;商業配套方面,今年將有兩個大型賣場落戶集美,國美電器集美店也將於今年國慶開張……這些都為集美奠定了良好的創業和居住配套環境。

黃錦坤認為,在房地產的發展方面,政府最重要的工作是加強配套建設,營造良好的創業和居住環境。“當時大學康城項目請來的專家在考查這塊地時,提出這裡最大的缺憾是:缺乏學校和商業配套。我們經過商討後決定在周邊籌建一所擁有48個班的國小,目前這個項目已經立項了,還預留了十萬平方米的地用於建設商業配套。我們希望這些配套不僅是服務本區,還能輻射到海滄,甚至龍海。”黃錦坤說。

人文居住良灣

談及集美的發展優勢,黃錦坤認為最主要有兩個方面,環境優勢和區位優勢。環境方面又分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集美的海岸線長,灣區海景資源豐富,沿灣區的房子可以欣賞到對岸五緣灣、湖裡以及未來幾座大橋的景觀,晚上華燈初上,夜景非常漂亮,這比環島路的海景住宅還更有景觀。集美沒有高污染工業,目前我們還逐步將一些少量污染的工業企業外退,能整治的進行整治,不行的就遷走,為城市發展留出空間來,前不久我們就在杏林進行工業煙囪整治,拆除了不少煙囪。另外,園博園將打造成廈門的第二個鼓浪嶼,裡面的橋樑博物館、石文化公園等豐富的旅遊景觀也將為集美增色。”對集美的自然環境黃錦坤充滿信心。

集美的人文環境更為優越,也更令黃錦坤驕傲:“集美是著名的文教區,各等級的教育都很發達,集美大學在全國擁有知名度,武漢理工大學廈門分院已經在集美奠基,華僑大學十月份開學,福建工藝美術學院也要搬遷過來,此外還有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廈門軟體學院……隨著眾多學府的進入,這裡的文教氛圍更濃,人文環境也會更好。俗話說‘擇鄰而居’,有這么多的高等學府,集美的居住環境是其他區域難以比擬的。”

在區位優勢上,集美緊臨廈門本島,交通便利,除了廈門大橋,未來還將增加杏林大橋、集美大橋兩個重要的進出島通道,火車西客站將設在集美後溪,未來brt專用巴士也將通向集美。“集美將成為一個現代交通網路交匯的地方。”黃錦坤說。

五大片區規劃未來

“集美的不少規劃都高於島內,目前集美的城區整體框架已經基本形成,城市化進程加速,集美將成為廈門的次中心,也是廈門城區向島外擴展的第一波。”黃錦坤表示。對於集美未來的居住規劃,他一下子列出了五大規劃中的居住片區:

首先是中亞城,大學康城已啟動,包括中亞鐵路拆遷安置房,將有100萬平方米的建築落地;第二個片區是以社會保障性用房為主的杏北新城,約有120萬平方米建設規劃,接下來將陸續沿海灣推出地塊,一直延伸到杏濱生活區,建設100萬平方米的高尚住宅區;第三個片區是集美北部新城區,目前有古龍明珠、大學灣等項目,將剩下的地塊進行整合,結合東海域整治,明年將推出至少200萬平方米的建設規劃;第四個片區是圍繞園博園的中心區開發建設,也有200萬平方米以上的建設規劃,今年就將啟動沿海的“高腳樓”建設,這裡沿灣而成內湖,水質好,有園博園的景觀,還有海水溫泉資源,將是不可多得的優良居住區;第五個片區是圍繞灌口汽車城開發建設的灌口新城區,這一片區將隨著汽車城的發展而不斷成長。

“目前,集美已經有40萬左右的常住人口,預計每年還會新增勞動力人口5萬人,各類院校師生也將在未來5年增加13萬人,集美的城市化進程將大大加快。”黃錦坤說。

人文集美 

濃厚的人文氣息,浸染著集美地產,也感染著生活其中的每一個人。

集美區下轄集美街道、杏林街道、杏濱街道、僑英街道及灌口鎮、後溪鎮共兩鎮四街道。成為廈門市擁有276平方公里,34萬人口的六大轄區之一,已經成為廈門市重要的工業區、文教區和新城區。 

對大廈門來說,集美的未來,不是一個放大的居住區,也不應是一個單純的新城區,作為廈門由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支點,集美是與廈門本島互為交融、不可複製的一個區域。在廈門城市化進程中,集美即將書寫濃重的一筆:建設中的園博園、起步中的馬鑾灣、成長中的集美大學城、規劃中的廈門西客站和集美大橋、興建中的杏林大橋和構想中的brt(bus rapid transmit的簡稱,即快速公交系統)都確立了集美文教區、馬鑾灣城市副中心、杏林灣環西海域發展區的戰略核心地位。

集美,將成為未來廈門的人文之城、生態之城、樞紐之城、教育之城、居住之城、產業之城。集美房地產也將迎來一個騰飛發展的大好時機。

歷史之城

百年文教血脈 築就集美新章 

集美學村是聞名全國的人文景區。

集美位於廈門西北部,居閩南金三角中心地段,素有“廈門僑鄉”、“廈門學區”的美譽。其歷史可以上溯到夏、商時代,可謂源遠流長。如今,集美已經成為廈門市重要的文教區和國家級台商投資區之一,身居環東海域及杏林灣的一個現代亮麗城區。

歷史人文 ——定國安邦 教育為先

自古集美就是鍾靈毓秀之地,源遠的集美歷史也造就了眾多賢仁。十七世紀五十年代,愛國將領鄭成功據金廈兩島抵抗滿清,他以集美為基地,修築集美寨,廣集兵糧。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與集美更有著不解的情緣,先後創辦和資助了近百所學校,其中規模宏大的集美學村就由他親手興辦,如今濃厚的教育氛圍已經深深紮根集美。集美學村的校舍也因其個性張揚的閩南僑鄉建築風格成為廈門乃至全國都著名的人文景區。葉淵,這個集美學校首任校長,陳嘉庚先生教育理念的身體力行者,他帶來的思潮改變了集美的上一代人,也影響著如今默默工作的每個集美人。

這三位只是滾滾集美悠久文化長河中的縮影,但卻彰顯了幾代人興國安邦、明智庶民的願望,並為之奮鬥終身。如今集美城區已經擁有集美學村和集美大學城兩大教育集中區,所輻射形成的教育影響力潛移默化地植根於集美人甚至廈門人的心底;同時對城區居民文化、認知、素質的提升也是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人文地產 ——文教地產 嶄露新顏

集美,這個擁有百年文教歷史積澱的城區,湧現了一大批以教育為人文背景的樓盤。放眼集美學村附近的項目,無不自然地流露出文化的氣息,而 “集美百年教育”、“集美學村”、“陳嘉庚”都成為明智開發商挖掘靈感的著眼點,從2002年的“學府後花園”到2004年的“大學灣”,再到如今的“大學康城”,都是以教育為其樓盤的品質亮點。“集美百年文教”這一歷史文化已經蔓延在集美樓盤中,來自百年悠久的人文穿透力正深深影響著這裡的房地產市場,也是集美樓盤趨向成熟品質的航標。

教育之城

身居名校腹地沉浸人文薰陶 

高校匯集、規劃片區總用地面積31.32平方公里的大學城就坐落在集美。

自愛國華僑陳嘉庚親手造就“集美學村”以來,集美教育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形成以曾經“集美學村”和當代“集美大學城”為代表的,從國小到大學、從技術到專業的完整教育體系。今天文化教育的博大已經滲透到集美城區的每個角落,對房地產業的發展也影響深遠。

集美學村 ——文化先兵 教育先驅

說起集美的教育,我們不能不聯想到集美學村。陳嘉庚一手創辦的集美學村是集美教育的先驅,自1913年他傾資創建第一所國小開始,到1925年,連續開辦了女小、幼師、女師、師範、中學和水產航海、農林、商貿等專科學校,形成了從學齡前到高等專科教育的規模宏大的文化教育區域,為福建、乃至全國培養了無數優秀的人才。隨後的六七十年來,“集美學村”一度成為集美各類學校及各種文化機構的總稱,一直位居廈門教育的船頭。如今,已經由國家教委批准統一成為“集美大學”,繼續秉承陳嘉庚先生的教育觀,在集美文教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的影響力已經滲透到其周邊為數眾多的樓盤中。

集美大學城 ——秉承傳統 教育新城

歷史悠久、聞名海內外的集美學村,正在規劃建設中的集美文教區,將在壯大集美大學的基礎上,吸引國內外知名高校和民辦高校前來辦學,從而成為高校匯聚的“大學城”。目前,已確定落戶的有廈門大學集美校區、華僑大學廈門校區、武漢理工廈門校區、廈門理工學院、廈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及島內中等職業學校易地搬遷項目等。大學城規劃片區總用地面積31.32平方公里,城內將引進近10所高校,將有20萬的師生入駐,所帶來的需求力和影響力蔚為可觀。與高素質學區毗鄰的地產項目,必將擁有成熟的文教優勢。

職業教育 ——百家爭鳴 技高一籌

集美是廈門職業技術教育的排頭兵,為將集美塑造成“文教區”,2003年廈門市政府在集美區新征28平方公里土地,擬建設“集美大學城”。“集美大學城”除容納了眾多公辦高等院校之外,也吸引了廈門華夏學院、廈門康橋職業學院、廈門東海職業學院、廈門信息工程職業學院、廈門華天職業學院和南洋職業學院等以專業技術教育為主的專業院校的眼光,準備入駐其中。目前,集美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建立,集美職教中心、杏林職教中心、杏林中學三個職業教育部分網點的日益完善都促進了集美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通過努力,未來五年將培養高技能人才2.3萬名,其中高級工1.9萬名,技師、高級技師4000名,分別比現有人數增加近四倍和近八倍,以解決廈門藍領匱乏的燃眉之急。

基礎教育 ——爭創名校 優勢整合

為適應集美工業區、文教區、新城區建設的發展需求,集美基礎教育也發展得有生有色,其中包括8所中學、31所國小。

8所中學分布於整個集美片區,分布比較合理。辦學近百年的集美中學、廈門十中都成為區域中學教育的領航學校,並正在為爭創國家級和省級名校改善自身的軟體和硬體環境。

國小的整合工作一直是集美區基礎教育資源整合的重點。在2002年,全區先後合併了8所國小,撤併了3個教學點,將原先的45所整合成37所。自2002年以來的幾年時間,集美區重點建設了包括杏林片區的杏西國小、曾營國小,灌口片區的灌口中心國小,僑英片區的僑英中心國小在內的多所重點國小,並規劃建設了一批新的國小,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同時,也滿足日益增長的生源增長。

另悉,夏商·大學康城規劃國小正在積極引進島內知名學校,並將進行全國名校長招聘,積極引進先進人才,屆時,大學康城將擁有優質國小、幼稚園等教育配套。

教育地產 ——教育投資 催化地產

集美擁有完善而齊整的教育配套基礎,又握有成為廈門重要文教區遠景規劃這一巨大優勢,教育也理所當然成為推動集美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強勢作用力。社區周邊學校的名氣、教學質量都是家長熱切關注的問題,同時集美良好的教育氛圍也是吸引“望子成龍”的眾多業主的重要原因。

教育為地產提供配套服務,也是其保值增值的籌碼。集美房地產享有完備教育配套和文化氛圍的同時,也依靠教育優勢作為主要升值的潛力。居民對集美文教環境的青睞,並予以實踐的教育投資,已經成為集美房地產市場迅速發展的催化劑。

生態之城

馬鑾灣園博園 共建生態家園 

園博園將是廈門未來的旅遊新熱點。

園博園

旅遊新景點,生態新園區

由建設部與廈門市政府共同舉辦的第六屆園博會將於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在集美區中洲島舉行。園博園總規劃面積約6.76平方公里,其中陸地3平方公里,將通過填土造島的方式,在水面上形成9個人工島和兩個半島,建設園博展區、生態濕地公園、水景以及水上運動中心、溫泉度假村等功能區和配套設施。

園博園十一個園區分別位於主展島的八大園區,以及分別占一個展島的閩台園、石文化園和中華教育園。

馬鑾灣

55平方公里生態濱海居住旅遊新城

馬鑾灣地區位於廈門港西海域西北隅,規劃總用地約55.65平方公里,馬鑾灣整體水域面積約8平方公里,規劃人口約30萬,計畫總投入人民幣150億元。馬鑾灣重點規劃區劃分為生態保育區、生態重建區和生態過渡區三種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育區主要包括馬鑾灣水域及濕地生態保育區,南側山體保育帶,貫穿重點規劃區的陸海通道(主要以溪流為依託)。生態過渡區主要包括瀕海潮間帶與城市建設區之間的開敞空間,主要幹道沿線綠化帶,功能組團之間的綠化隔離帶以及規劃範圍內待建設區。而生態重建區則包括了第一農場和東孚鎮。

馬鑾海堤開口改造工程於2005年9月8號動工,按照設計方案,用3年時間,馬鑾灣海域面積將從目前的4平方公里擴展到8平方公里。而在9年後馬鑾灣將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以水為中心的城市形態

馬鑾灣擁有8~9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和近20公里的海岸線,面積接近規劃區域面積的20%,是城市形態構成的重要元素。因此,馬鑾灣的城市建設與開發應充分體現以水為中心的城市形態特徵,實現“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海灣型城市格局。同時離岸建設人工島和生態島,發展高尚居住社區和形成豐富多樣的自然生態景觀,營造獨具特色的良好環境。

富有魅力的濱水岸線

濱水岸線將充分體現生態要求,同時考慮環保和防洪防潮,形式變化自然流暢,豐富多樣,人工軟質岸線與硬質岸線完美結合,濕地公園自然岸線同人造沙灘相映成趣。

生態為本的城市旅遊

馬鑾灣水域是地區生態環境的核心部分,也是該地區天然的、最富表現力的造景要素。水生生態環境品質決定馬鑾灣地區的發展前景,儘管其目前受到嚴重的破壞,但經過清淤,開口設閘,建濕地公園,增加納潮量,馬鑾灣水質必然獲得極大改善。

連綿的山林為本區提供了城市自然的生態綠地,6條溪流縈繞其間,為其增添了動感和靈氣,項目的建設與開發包括植樹造林和溪流整治,塑造一個有山有水的優美環境。

閩南傳統民居、宗祠和廟宇散布於各個村落,項目開發過程中將對有特色的民居、宗祠和廟宇進行保護,搶救歷史古蹟,並適度開發人文旅遊資源。

依山傍水的生態家園

目前,馬鑾灣地區南側的新陽片工業區、東側的杏林台商投資區、東北側的灌口工業區和西側的漳州工業區發展勢頭良好,馬鑾灣地區被這些成規模的工業區圍合起來,是項目開發的重要產業依託,考慮到未來產業發展帶動區域人口規模的擴大,人口素質的提高,居住區將依山傍水建設,通過逐步完善大型度假村、酒店、水上運動休閒設施,逐步建設並最終提供一個布局合理、配套齊全、居住舒適的生態家園。

高科技的研發中心

依據馬鑾灣地區內新陽工業區和即將建設的西部工業區的產業規劃,項目區域內工業在未來大廈門產業規劃中居於重要地位,為使區內產業更好發展,解決馬鑾灣工業區產業的科技支持問題顯得格外迫切。在規劃區西南部,緊鄰新陽工業區的蔡尖尾山北麓的地塊將被建成科研中試基地。該科技園區的建設,將有力強化新陽工業區的優勢,將這一區域建成集高科技研發和製造為一體的高新技術工業園區,以科技的進步推動工業的發展,從而帶動當地和廈門經濟的騰飛。

生態居住

生態節能 領航廈門

作為廈門最大的居住區,杏北新城項目規劃從提升人居環境出發,定位建設高品質綠色生態節能住宅區,項目建築設計以科技為先導,採用熱工處理、太陽能、中水回用、綠化遮陽、綠色環保材料等節能技術和物業管理智慧型化技術,全面提高住宅小區節能、節水、節地、治污總體水平。整個項目圍繞“綠色、環保、舒適、健康”等主題,力求營造比廈門島內住宅小區更方便、更現代、更舒適、更適合居住的住宅區,以吸引島內居民遷居島外。

位於杏北新城旁的“大學康城”迎合了全國生態節能住宅的趨勢,打造5大生態體系和八大生態系統;“大學灣”項目引進貝爾高林進行園林生態規劃;“金海灣”項目引進健康環保為主題的規劃理念,規劃建設中水處理系統、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等生態節能系統。

樞紐之城

立體交通網路 出行暢通無阻 

集美交通網路完善,暢行無阻。圖為集美大道。

對外交通

建立體式對外交通網,促集美經濟快速發展

福廈鐵路:廈門到福州只需1.7小時

作為《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的重點建設項目,福廈鐵路北起福州,經福清、莆田、泉州、晉江,到達廈門集美西客站。

福廈鐵路是我省第一條城際間快速客貨運通道,具有速度快、高密度、大能力、安全、舒適、節省運費等優勢,全長273公里,總投資144.2億元,屬國家一級雙線電氣化鐵路幹線,速度為200千米/小時,預留300千米/小時,全線設14個車站,2005年10月動工,預計在2009年建成,屆時廈門到福州只需1.7小時。

廈深鐵路:廈門到深圳坐火車只要3小時

廈深鐵路位於閩、粵兩省東南沿海地區,線路自廈門樞紐廈門西客站引出,至龍華引入廣深港客運專線新深圳站。全線長511.809公里,途經8個地級市,土地面積42969平方公里。

因為全線工程總工期為48個月,因需要與福廈、龍廈鐵路同步聯合運營,預計於2009年年底建成,達到聯合試運轉要求,並於2010年6月底交付運營,屆時,廈門到深圳坐火車只要3小時。

龍廈鐵路:龍巖至廈門僅需1個多小時

廈鐵路基本線路將北起漳龍線上的龍巖站,向南至南靖縣東南越過九龍江到漳州,通過漳州接鷹廈線龍海車站,再由龍海建複線至角美站,進入廈門。該線北端經贛龍線接通京九、京廣線,南端直達廈門港,聯接沿海大通道。

全長150公里,設計時速200公里。省內第二條城際快速鐵路龍廈鐵路通車後,龍巖至廈門僅需1個多小時。預計2006年下半年動工,2009年建成。

國道高速:會聚集美,橫貫東西

福廈高速、廈漳高速、瀋海高速等高速公路會聚集美,319、324國道橫貫全區,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架起了集美經濟發展的快速橋樑。

航空運輸:決勝“千里之外”

集美區擁有與廈門機場僅一橋之隔的優越地理位置,航空運輸為集美區提供了決勝“千里之外”的機遇,也成為了集美經濟騰雲駕霧式發展的推動力。

內部交通

暢通無阻 聯繫島內

杏林大橋:預計2008年完工

建設廈門杏林大橋可以改善廈門的公鐵平交現狀,完善廈門的快速路網結構。在島外,通過杏林立交,可完善與319國道、杏濱路、鐵路之間的交通組織;在島內,通過高殿立交、機場立交可完善與高殿二號路、環島路、機場路、福廈路的交通組織,大大緩解東渡港區的貨櫃貨物疏港困難問題,使進出港區的交通快速便捷。

根據規劃,廈門杏林大橋北起杏林堤頭,南接機場路,全長9公里,其中跨海橋長5.3公里,合建跨海主橋長4.2公里,公路部分北起杏前路,南端分別與規劃的高殿二號路、環島路、機場路、嘉禾路及廈門北站通站路等道路相連,總長11.6公里。大橋主橋長3699米,總寬26米,雙向四車道,時速100公里。整個工程投資估算23.7億元。工程已於2006年3月動工,預計到2008年完工。

集美大橋

擬建的集美大橋及接線工程起於廈門本島在建的五石路,終於集美規劃待建的廈門西客站站前道路,路線全長14.581公里。

集美大橋項目總投資約27億元,工程預計2006年11月開工,工期約18個月。

brt快速路:預計2010年通車

根據最新訊息,廈門醞釀已久的城市輕軌建設在向國家報批時遇到了困難,市政府已決定發展brt系統,來取代原先的城市輕軌。所謂的brt(bus rapid transit)快速公交系統是介於輕軌與常規公交之間的一種新型地面交通運營系統,是具有專用路權、封閉運行、智慧型信號、車外售票、水平上下車、大容量車輛等一系列特徵的地面公交系統,它像捷運一樣把幾輛車編成一組,在專用通道上運行,同時設有買票、檢票、候車的站台,起到瞬間疏散大客流的作用。

按照規劃,brt開通區域與原先規劃的輕軌路線相近,從廈港片區出發,沿著島內中部區域到達集美大學城,最後到達目前建設中的廈門西客站。根據規劃,brt快速路將在2010年前後建成通車,屆時將大大縮短集美到島內的時間,拉近島內外的心理距離。

大站快運:開始營運,行程縮短半小時

為了緩解市民上班趕時間,但道路堵、車站多,公車走走停停等問題,市政府決定開通兩條大站快運公交線路。投入40輛大型高級公車,只在沿途人流較為密集的大站停靠,不停小站,避開交通擁堵的路段,提高運速,節約乘客在途時間。這兩條大站快運公交線路中有一條為島內到杏林的快運路線。

海灣大道:媲美環島路,島外新景點

海灣大道全長約60公里,起點在嵩嶼客運碼頭,沿西海域、東海域岸線前行直到大嶝,並繼續向東北延伸。包括目前已建成的馬青路鰲冠至新陽大橋段、新陽大橋、杏濱路新陽大橋至集杏海堤段、集杏海堤至同集路樂海路口段、樂海路至環東海域集美段起點,總長17.6公里,在建道路5.85公里(海滄大道一期工程),待建道路30多公里。

西客站

綜合交通樞紐 迎來便捷時代

今年年底廈門西客站將動工興建,明年廈深鐵路、龍廈鐵路也將相繼動工。幾年後,福廈、廈深、龍廈三條高速複線大能力鐵路在集美後溪會聚,作為樞紐標誌的廈門西客站,將使廈門乃至閩南金三角地區的海、陸、空、鐵交通疏運能力呈幾何量級的提高,廈門、閩南乃至福建,將迎來全面的交通富裕時代。

廈門西客站鐵路方面的設施擬按一次性建成設計,14條股道,6個站台,包括1個基本站台和5箇中間站台,站房面積暫按1萬平方米設計。西客站遠期旅客傳送量將達45萬人次,日辦理始到旅客列車20對,直通15對。在廈門西客站的規劃目標中,乘客能夠在短則5分鐘、最長為30分鐘的時間內,實現乘車換車中轉的需求。

根據規劃,西客站將建成一個現代化高水平的集長途客運、公交、社會車輛與鐵路換乘於一體的綜合性交通樞紐,並充分考慮城市景觀等綜合因素的廈門新的標誌性建築。屆時,廈門站與廈門西客站之間有望通過軌道交通來接駁。而隨著廈門鐵路網建設的進一步深入,大多的客運列車今後將不再進入廈門島內,現有的廈門站的功能將大部分被規劃中的廈門西客站取代。

交通與地產

便捷交通改變居住理念

在不久的將來,集美區將成為廈門乃至整個福建的交通樞紐,將在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中發揮巨大的作用。作為交通樞紐,其交通中轉將帶來巨大的人流量,也將帶來巨大的物流市場,也就意味著集美區蘊含著巨大發展的潛力。

隨著廈門島內人口劇增,島內房價上漲,島內交通壓力加大,越來越多的人將投資置業目光轉向島外。受規劃發展影響,目前多數寫字樓、商務辦公樓都集中在島內,因此島外居住就必然要涉及到島內外交通的問題。隨著杏林大橋、集美大橋的建設、brt的開通,集美到島內的交通擁堵問題將大大緩解,集美區到島內的“距離”將被大大縮短,島內上班,島外居住將成為多數人的選擇!

居住之城

構築生活版圖享受安居人生 

“海灣型城市發展戰略”的制定意味著廈門向島外發展的必然,帶動島外發展除了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增加重點工程投入外,營造島外濃厚居住氛圍也是帶動島外發展的重要元素,海滄綠苑小區的建設帶動了海滄濱海居住片區的迅速崛起,周邊配套不斷完善,房價在短短兩三年內由2000多元/平方米漲到目前的5000元/平方米,也由此帶動了海滄片區居住生活的熱潮。

除了海滄綠苑小區外,市政府規劃了島外最大的經濟適用房片區杏北新城,同時還在集美規劃了高尚的馬鑾灣濱海居住片區。

大型居住社區

濃厚生活氛圍 美滿幸福生活

杏北新城

杏北新城地處集美區杏林北部,集灌路、杏林公鐵立交四周,總用地面積約300萬平方米。錦園居住區是杏北新城首期開發項目,位於杏林杏濱立交橋旁,總用地面積52.4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04.8萬平方米,其中經濟適用房小區總建築面積50萬平方米、商品房小區總建築面積52.5萬平方米,配套除兩所36個班的國小以及幼稚園、農貿市場等公共設施外,還將配置寫字樓、星級酒店等公共建築。綠地率55%,建築密度15%,總戶數7170戶,居住人口23000人,是全市今後幾年經濟適用房最大的供應小區。

錦園居住區的經濟適用房小區總戶數約3700戶,分三期建設。第一期工程12萬平方米,2005年8月開工,2006年12月竣工;第二期約15萬平方米,2006年7月開工,2007年12月竣工;第三期約23萬平方米,2007年1月開工,2007年12月竣工。該小區建設將解決集美文教區引進教師、城市中低收入家庭、舊城改造拆遷戶等對象的住房困難問題,進一步推動集美文教區開發建設,適應海灣型城市發展需要。

馬鑾灣居住區

在規劃中,馬鑾灣地區55.65平方公里的總用地紅線內,主要居住區被安置於馬鑾灣地區的西北部,環繞著地區中心布置。另有部分居住用地位於灣區東側,實際上是杏林組團的組成部分。在西部工業區等地帶配置相應的居住用地。

居住區採用依山傍水的布局,住宅建築由低到高,灣內美景盡收眼底。高檔居住區,將布置在山水第一線。中高檔住宅得天獨厚,臨近濕地公園,落戶人工湖心島,具有十分優越的景觀條件。環視整個馬鑾灣新城區,蜿蜒的大小溪流以自然的多變形態穿城繞鎮,將分布於馬鑾新城區各處的居住區公園、濕地公園、果林公園、濱水綠帶、道路綠帶和防護綠帶等總面積為9.6平方公里的城區綠地恰如其分地串聯起來,形成優美的居住環境。

以生態為基礎,規劃師通過建立城市綠色走廊、濱水景觀帶、生物園等各種城區綠地,構築一個完整的連續的開放空間系統。此外,大型度假村、酒店、水上運動休閒設施等區級公用配套設施建設也將逐步完善,為規劃中馬鑾灣地區的30萬人口逐步建設並最終提供一個布局合理、配套齊全、居住舒適的“生態家園”。

杏林灣畔居住區

據了解,目前廈門規劃部門正在就園博園附近杏林灣規劃建設“高腳樓”項目進行概念規劃和深化研究,並從建築技術的角度對“高腳樓”建設提出更現實、更可行的方案。

規劃中杏林灣畔的“高腳樓”項目占地面積約8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0萬平方米。建築以中高層為主,並規劃一定規模的經濟適用房、大學生出租公寓、社會保障性住房和安置房,房型以小戶型居多。

集美北部居住區

《集美北部新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表明未來集美北部建設大型居住區。規劃建設的集美北部大型居住區位於鳳林村北面,龍鳳山莊以南,用地約4.5平方公里,比兩個鼓浪嶼的面積還大,未來的集美北部規劃居住人口9萬人。

按照規劃,集美北部新城區將建設擁有相應配套服務設施的中高檔居住社區,整個居住區分南北兩片,計畫建設7個小區和一個公建綜合區。北面小區將結合現有村莊改造進行建設,南面三個小區將各具特色:以原東方快樂島用地為主將形成濱海居住小區;同集路東側將結合原山體、水體進行建設等。在原鳳林村改造基礎上建設的公建綜合區將設定商業服務、體育、文化娛樂和辦公用地。

此外,4.5平方公里的地塊內預計將設定11所託兒所、6所國小、3所中學、1所職業學校;並建設一座規模250個床位的醫院。配套建設的文體設施包括影劇院、青少年活動中心、體育活動場所、圖書館等。

生活配套

初具雛形 日臻完善

■商業發展

杏林商業區

位於杏林城區四條主幹道交匯處的杏林商業中心是目前島外商業發展較為成熟的商業中心,目前除了肯德基、永樂思文電器入駐該商業中心外,各大國有商業銀行、名牌專賣店也紛紛入駐該商業區域。另外,位於碑頭路的商業街區也熱鬧非凡,杏林較為成熟的商業配套為杏林城區,甚至輻射延伸至集美城區、海滄區等其他區域。

另外,據悉沃爾瑪將在杏林選擇適當地點在適當的時候進駐杏林,目前正在選址規劃當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杏林將成為島外重要的商業中心,保證了周邊居民的購物方便,生活便利。

集美商業

今年9月8日位於嘉庚體育館西側的國貿商城開工暨沃爾瑪入駐簽約,這也就意味著集美結束了沒有大型購物商場的歷史,沃爾瑪入駐集美將大大改善集美區的商業配套。

■醫療配套

第一醫院杏林醫學中心

杏林醫學中心建設用地面積1.8萬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6萬多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十二層,裙樓三層,總投資9600萬元,建成後的杏林醫學中心將是一座功能布局合理、設施完善、技術先進、環境優美、人性化的現代化醫院大樓。

建成後的杏林醫學中心大樓,設定床位250餘張。大樓建成後將大大地改善杏林院區的就診環境,保證廈門市有較強的能力來應對突發感染性公共衛生事件。目前工程已經封頂,預計在今年年底投入使用。

第二醫院集美院區

廈門市第二醫院是一所具有專科特色的大型綜合性醫院,其前身為創建於1898年的教會醫院——救世醫院。2003年11月,廈門市第二醫院與集美醫院合併,成為島外最大的綜合性醫院。

醫院現擁有集美、海滄、鼓浪嶼三個院區,占地105035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1070平方米,其中集美院區一期開放床位650張,二期將再開放床位250張。

■體育設施

水上運動中心

根據規劃,馬鑾灣片區及位於集美中洲島(杏林灣)的園博園將規劃有水上運動中心,該中心的建成將為周邊乃至全市居民的休閒運動提供絕佳場所,將大大豐富市民的業餘生活。

嘉庚體育館

廈門嘉庚體育館位於集美轄區同集路南側面、集美大道樂海路東側,是海外僑胞陳嘉庚基金、集美校友會和廈門市政府共同投資2.36億元興建的大型體育設施。

體育館分為比賽館和訓練館,場館的設計標準、體育工藝、各項設備的基本配置等均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系福建省當前最大的室內雙甲級體育場館,能夠承接體操、藝術體操、技巧、蹦床、武術、網球、手球、籃球、排球、羽毛球、桌球、舉重、柔道、擊劍、拳擊、摔跤、跆拳道、散打、相撲等國際室內單項比賽,以及舉辦大型展覽、演唱會和其他文娛演出等功能。嘉庚體育館自2002年4月正式開工,已於今年4月竣工並投入使用。

該體育館的建成使用不僅為居民提供了高水平的運動場所,通過舉辦各項賽事、大型展覽、演唱會和其他文娛演出等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產業之城

經濟快步跨越投資潛力劇增 

房地產業是集美經濟發展的重點之一。

城市經濟發展、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城市產業規劃等等因素都成為城市房地產發展的動力。集美一直是廈門“台商投資興業的熱土”,“十五”以來,集美區形成了以重點企業帶動、以高新技術加速、以四大產業合理布局的產業發展模式,經濟發展形勢喜人,房地產業也因此獲得顯著的發展。

產業現狀

重點企業——領跑

目前,在集美落戶的重點企業有中國500強和中國機械工業100強企業廈門機械工程有限公司、廈門市進出口前100強企業之一的東金nec、已經進入了“中國機械500強”的廈門金龍旅行車有限公司、台商獨資企業廈門正新橡膠工業有限公司。除此之外,集美還有包括中國最大特種玻璃製造商——明達集團、福建名牌企業——三圈日化等等眾多知名大型企業,帶動了集美區域經濟高幅增長。其中2005年產值上億元的64家工業企業共完成現價產值74.2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7.9%,淨增產值13億元,這64家工業企業對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59.9%,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7.67個百分點。集美重點工業企業已經成為生產增長的“車頭”。

高新技術——加速

工業的快速發展,高新技術企業是關鍵元素。落戶於集美北部工業區的金鷺特種、虹鷺鎢鉬等企業,近來不斷開發投產新的材料產品,擴大硬質合金、細鎢絲等深加工產品的生產,形成企業發展的又一新的增長點。據集美轄區27家重點高新技術工業企業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40.17億元,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的42.16%,對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28.66%,拉動了工業生產增長8.4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的發展加速集美工業的迅速發展。

四大產業——衝刺

在集美、杏林兩個國家級台商投資區、已經入駐眾多以電子、機械、化工、輕紡為代表的四大產業工業企業,並顯現較快發展走勢且後力強勁。四大支柱產業中,機械行業又是集美區工業生產的重中之重,目前集美區已逐步形成以廈工機械、廈門新宇等企業為龍頭的工程機械業,以金龍汽車、廈杏摩托等企業為龍頭的交通機械業,以利富來、立成鑫等企業為龍頭的紡織機械業集裝聚群。2005年四大支柱行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83.09億元,同比增長31.38%之多。集美工業正依靠著這四大支柱產業的強勢發展實現狂飆突進。

產業作用

經濟發展推動地產規模

產業結構的不斷最佳化,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帶動當地經濟總量提高的同時,也提升政府對該地區固定資產的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關注程度。城市建設步伐也會隨之加快,使得房地產業獲得健康而迅速的發展。

集美馬鑾灣區規劃有工業區、高科技研發中心和物流園區,這為馬鑾灣區域提供了很好的經濟和技術支持,也為整個區域的發展提供了長足的後勁。其中緊鄰新陽工業區的蔡尖尾山北麓,一塊1.37平方公里的地塊規劃為科研用地,這一區域將建成集高科技研發和製造為一體的高新技術工業園區,以科技的進步推動工業的發展,從而帶動當地經濟騰飛。與此同時,生態新城——馬鑾灣新城區的規劃建設也被提上日程,西部工業區已被定位為生態型工業區,按照生態環境的要求尋找工業的最優布局,加快生態工業園區和居住區的建設。

根據以人為本的理念,配套相應的生態居住區也將建設,帶來了房地產快速發展的契機。居住規模提高的同時,隨著生態理念融入其中,園林規劃、建築形態、戶型設計都追求進步和完善,由此居住品質也會獲得顯著提高。

產業發展帶來的經濟成長,將促進房地產業的增容和地產品質的提高。

人口增加促進地產需求

集美(杏林)台商投資區的成長,工業規模的日益擴大,帶來了可觀數量的產業工人和創業大軍,對於基本居住的要求、居住環境改善的願望都會隨之而來,由此市場需求基數將獲得大幅度提高,這將帶動區域房地產市場的發展。

如今集美城區的總面積為33平方公里,15餘萬的人口。“十一五”期間,預計工業經濟迅猛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到2010年,集美城區面積將擴大到60平方公里,人口規模達45萬以上。大規模的城區建設,人口基數的增加,都給集美房地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集美四大支柱產業的迅猛發展,龐大客群對居住的需求在未來幾年必將日趨明顯。

環境趨好提升地產價值

集美北部工業區以發展輕工業、高新技術項目為主,類似化工企業污染嚴重的項目都未規劃其中,而南部是傳統的以文教、風景旅遊為主的城市分區,轄區遠景規劃也趨向“文教區”。

同時,集美的馬鑾灣新城區的西部工業園已經提出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的方針,儘量減少工業對環境污染的影響,這也為區域房地產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環境基礎。地處集美杏濱街道的大學康城,作為“全國綠色生態住宅示範項目”,生態、節能、環保、健康、高舒適度已經充分融入建築設計理念。環境為特色賣點的樓盤在現今和未來的集美一定會不斷湧現。

邁向精品路線

——集美房地產產品特色分析

集美區房地產開發主要集中在集美學村板塊和杏林板塊。

集美學村板塊以集美學村為中心,呈輻射狀向周邊區域發展。該板塊獨特的區位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以及較為完善的配套吸引了大量的客群,該板塊產品發展較為成熟,產品類型多樣,別墅、花園洋房、公寓等應有盡有,可選擇面較大,是集美房地產市場的領軍板塊。

杏林板塊以杏林區域中心為基點,主要向沿海方向和大學城兩個方向發展。該區域產品目前多為公寓,尚無別墅、花園洋房等低密度住宅推出,但在產品創新上獨樹一幟,產品布局、戶型創新、景觀利用都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屬於集美房地產的後起之秀。

1988—2004年初有起有落

集美區1988年才開始有房地產開發公司。當時商品房開發量較少,且價格在500-800元/平方米左右。而到1993年至1994年,集美的房價從800元/平方米猛升至2600元/平方米,這一階段僅僅維持不到一年,又馬上跌入低谷。經過四年多的僵持階段,2000年集美樓市從低谷走出,房地產發展步入正軌。當時的房價為1700-1800元/平方米。2000年至今集美樓市呈現出春意盎然的景象,多家大型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在集美湧現,樓房出現供不應求的大好局面,2004年初,房價也從1800元/平方米逐步升至2500元/平方米。

該階段商品房全部為多層產品,當時的產品設計水平還多處於初級階段,要么大而無當,要么侷促狹窄,影響正常使用。園林綠化還停留在草地、灌木加雕塑的平面階段,涉及元素單調,手法生硬,建築風格簡單、雷同,幾乎清一色的直排式布局,產品尚無亮點可言。

2004年至今:蓬勃發展

2004年以來,伴隨廈門海灣型城市規劃的落實與發展,集美依託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配套,尤其在大橋收費改革以後,集美區房地產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商品房銷售量不斷增長,銷售價格也得到了高幅上漲,不管是從產品品質還是社區配套上,都有了質的飛躍。

小高層產品成為主流

目前集美房地產市場已經完成了由多層向小高層的過渡,而消費者對小高層建設成本高但質量一般好於多層的逐步認同,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人們原有的對小高層公攤大、物業管理費高的擔憂,小高層住宅由此開始動銷。加上2004年後,土地供應有限,容積率都集中在2左右,因此這一時期供應市場上小高層住宅漸成主流,消費者或主動或被動地普遍接受了小高層住宅。

社區規劃各具特色

集美項目的社區規劃已經摒棄了早期兵營式排列,比如以組團式布局代替了行列式,在總平布局上結合項目自身特點,或依山而建,或傍水而居,體現出了流動性和靈動性,實現產品的均好性。同時建築外觀也有了較大的變化,山花、線角等裝飾性元素均加以利用,色彩突破了單色調,三段式外觀開始流行,外飄窗、鑄花欄桿、玻璃欄板等形式被廣泛套用。例如特房集團旗下的篔簹開發公司開發建設的篔簹·悅美在社區規劃方面十分具有特色,是集美區難得的全海景項目。

社區配套日趨完善

集美區部分房地產項目的社區配套日趨完善,不再局限於商業配套,除了日常的生活配套,更注重住戶的休閒、健身需求,並開始規劃專為住戶服務的會所。如金海灣規劃有國小、幼稚園、託兒所、社區醫療診所、購物中心等,篔簹·悅美規劃了會所、中心廣場、游泳池、網球場、休閒商業設施等,使購房者住在其中、游在其中、樂在其中。

園林設計步入新台階

隨著國建東海岸、大學灣等大盤的開發,集美區房地產項目園林設計也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在園林設計上講究步移景換、立體景觀以及植物物種的多樣性、季節性、協調性組織。強調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的相輔相成,注重景觀的實用性以及與住戶的互動。同時購房者對園林的品質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體現人與環境的融合、互動性,更看重園林的實用性以及與住戶的交流。篔簹·悅美規劃了3.5萬平方米的中庭園林,並大量運用水景,充分考慮人與園林的互動性。

戶型設計精益求精

購房者對戶型的要求已經提高,消費者不再只關注項目公攤,而更注重戶型的實用性,對戶型的要求成為決定購買行為最關鍵的因素。人們對乾濕分離、動靜分區、公私分區、雙陽台、入戶花園、外飄窗等先進理論認知度較高。相應的開發商也有相當的重視,在居家私密性、室內通風、採光、觀景上進行了實質性的改善。

戶型設計在面積上更加注重實用性,在滿足舒適性的同時,走精品化的路線,在戶型配比上,不管是整個市場還是項目個案都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如篔簹·悅美還創新規劃了一棟酒店式公寓,填補區域市場的空白,加大了購房者的選擇面。在戶型創新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如建昌·99度城項目規劃了入戶花園,金海灣一期規劃了轉角飄窗,處於內部認購的中鐵海灣華庭產品挑高4.9米。

未來:精品路線

未來產品供給將以高層為主,近期集美新拍地塊的容積率普遍都在2.5以上,部分地塊超過了5,決定了未來產品將以高層為主,多層和小高層將逐步淡出市場。

受到新政的影響,集美區小戶型產品供給量將逐步放大,戶型供給將主要集中在80-90平方米的二房和小三房,同時單身公寓和一房的供給量也將大大增加,而大面積戶型將成為稀缺產品。

產品設計將走精品化路線,為了滿足購房者的需求,必須在規定的面積內將產品功能做全、做細、做精,產品精品化路線勢在必行,未來的房地產市場產品設計尤為關鍵,如何進行產品創新將成為集美區商品房能否吸引客群、占領市場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