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德勤科龍劫五處硬傷

2002年,當時全球“五大審計巨頭”之一的安達信因陷入美國安然財務醜聞而宣告破產,引發了會計師行業的信任危機。當時的安達信執行總裁貝拉迪諾曾說:“我們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陷入這種困境的會計師事務所。”那么,位居當今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德勤會不會是又一個倒下的會計師事務所呢?
“德勤科龍門”事件發生後,記者與南京審計學院齊教授(應受訪者要求,隱去全名)取得了聯繫,聽取了她對此事的一些看法。
“硬傷”之專家觀點
據相關媒體訊息,德勤在審計科龍過程中存在5處“硬傷”。對於德勤審計科龍過程中的“硬傷”,應如何理解?在審計時,德勤何以會犯一些業內常識性錯誤?對此,南京審計學院齊教授一一對記者進行了解讀。
一是德勤對科龍電器各期存貨及主營業務成本進行審計時,直接按照科龍電器期末存貨盤點數量和各期平均單位成本確定存貨期末餘額,並推算出科龍電器各期主營業務成本。
齊教授認為,德勤在未對產成品進行有效測試和充分抽樣盤點的情況下,通過上述審計程式對存貨和主營業務成本進行審計並予以確認,其審計方法和審計程式很不合理。因為按照審計準則,會計師倒軋出的應該是進入主營業務成本中的各項成本,如直接人工、原材料等;還有各項費用,如水電費等各種製造費用;並與存貨變動表和損益表中的各種費用進行匹配。並且,主營業務成本是科龍電器的賬上數字,不可能由會計師事務所通過倒軋,自己計算出來。德勤混淆了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這應該是一個很“低級”的錯誤。
記者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得知,基礎的會計學教科書認為“存貨監盤是一項核心的審計程式”。而2002年7月1日起施行的獨立審計準則更明確了存貨監管的審計程式——註冊會計師現場監督被審計單位存貨的盤點,並進行適當的抽查。在2002年cicpa(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編寫的註冊會計師考試指定教材《審計》一節還特別警告“不存在滿意的替代程式來計量和觀察期末存貨”。
“因為盤查庫存很費時間和精力,所以有些審計者只進行象徵性的抽查,這讓存貨監盤成為一個風險極高的審計程式。科龍虛增了這么多利潤,不排除在這方面做了手腳。如果進行賬實相符的核查,這種問題其實並不難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會計師事務所可以辨認出客戶提供的信息到底是真是假。遺憾的是,德勤似乎並沒有察覺。”齊教授說。
二是德勤在存貨抽樣盤點過程中缺乏必要的職業謹慎,確定的抽樣盤點範圍不適當,執行的審計程式不充分。
德勤在年報審計過程中實施抽樣盤點程式時,未能確定充分有效的抽樣盤點範圍,導致其未能發現科龍電器通過壓庫方式確認虛假銷售收入的問題。實際上,科龍電器在底賬上虛構出貨記錄,上述存貨仍然封存在倉庫中,只是將賬面數量結存為零。而作為審計者的德勤對科龍的這一行為無動於衷。
不曾實現的銷售確認為當期收入肯定導致利潤虛增。這種操作的矛盾是,表面已經實現銷售的產品實際仍在倉庫里。因此,利潤虛增後,次年必須再行銷售退回,才能做平賬目。
齊教授告訴記者,如果一項銷售行為不符合收入確認原則,就根本不應該被確認為收入,更不能體現在利潤表的主營業務收入項目中。會計原則中不存在先確認收入,然後對銷售退回計提準備的做法。
三是德勤對科龍電器2003年度審計時,就存貨已出庫未開票項目向四家客戶所發的詢證函中,客戶僅對詢證函的首頁蓋章確認,但該首頁沒有對後附明細列表進行金額或數量的綜述。此外,向另兩家客戶發詢證函時,客戶並沒有將回函直接傳真或郵寄給德勤,而是由科龍電器負責該項目的工作人員收後轉交德勤。齊教授說,收入的確認應該以貨物的風險和報酬是否轉移為標準,一般來說僅以“出庫未開票”來確認收入明顯不符合會計準則。 
2002~2004年,德勤每年審計10家科龍電器分公司時,沒有對各年未進行現場審計的分公司執行其他必要審計程式,無法有效確認其主營業務收入實現的真實性及應收賬款等資產的真實性。“科龍有很多分公司、子公司,組織結構相當複雜。按照審計準則,會計師事務所應根據審計風險,即審計重要性水平,來確認每年對哪些分公司進行現場審計,而不應該按照省份來劃分。”齊教授說。
餘下兩處硬傷分別是“科龍電器與農行廣東某分支機構的票據未清算徹底,德勤對此事的審計不充分”和“德勤未就科龍電器2003年度確認對某公司30484萬元銷售收入的事項,對其出具的2003年度審計報告進行更正或相關處理”。齊教授指出,這些都是不符合審計常規程式的。
是否違法是關鍵
該案原告將《註冊會計師法》的有關規定作為起訴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要求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重要依據。該法第四十二條規定:“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規定,給委託人、其他利害關係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齊教授據此認為,在這起案件中,首先需要界定德勤是否違反了該法的規定。
根據《註冊會計師法》第二十一條的有關規定,“註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必須按照執業準則、規則確定的工作程式出具報告。註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出具報告時,不得有下列行為:1.明知委託人對重要事項的財務會計處理與國家有關規定相牴觸,而不予指明;2.明知委託人的財務會計處理會直接損害報告使用人或者其他利害關係人的利益,而予以隱瞞或者作不實的報告;3.明知委託人的財務會計處理會導致報告使用人或者其他利害關係人產生重大誤解,而不予指明;4.明知委託人的會計報表的重要事項有其他不實的內容,而不予指明。對委託人有前款所列行為,註冊會計師按照執業準則、規則應當知道的,適用前款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