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數字遊戲?——從以資抵債看資產評估

  上市公司作為債權人,目前追回來的應收帳款往往不是現金,而是一些資產,諸如土地使用權、房產、生產設備、股權甚至商標等。那么,這部分資產的價值是否能夠沖抵同等數額的債務,能否夠得上貨真價實的“以資抵債”?對此作出判斷,投資者主要依賴資產評估報告。資產評估因此成為上市公司免遭資不抵債風險的最後一道屏障。
目前上市公司大股東以資抵債的資產評估過程中,評估價值的公允性頗值得關注。一是評估大幅升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爾雅,大股東用以抵債的磁湖山莊,其賬面價值為9627萬元,而評估值高達16569萬元,評估升值幅度高達72%(更擔憂的是,該公司抵債資產實質並不盈利)。二是,無帳面價值,只有評估價值。西寧特鋼大股東西鋼集團以767197.8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償還對西寧特鋼的應付賬款16966萬元,在西寧特鋼的公告中只對這項重大的以資抵債作了簡單的介紹:該項土地使用權的評估價為18155.12萬元,而對該項土地使用權的賬面價值隻字未提,投資者又從何了解抵債資產的質量呢?三是,在對以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作為抵債資產的評估中,本應考慮到減值、折舊等因素而使評估價略低於帳面價,但有的卻是評估價值接近甚至超過了應抵欠款的數額。st冰熊大股東分別以用於冷櫃生產的機器設備和雪苑賓館房產沖抵對上市公司的兩筆欠款,而這兩項資產的評估數字很是令人玩味,其中,用於冷櫃生產的機器設備帳面價值為1260萬元,而評估價為1400萬元,正好與相衝抵的1409萬元的債務數額基本接近;雪苑賓館房產帳面價值為1126萬元,其評估價為1300萬元,略高於相衝抵的債務額1286萬元。天底下就是有這么巧合的“數字遊戲”?四是,關於商標的價值評估讓人覺得水份太大。購買商標權被大股東當成還債的一劑良方,某上市公司大股東拖欠上市公司1億多元現金,欲讓上市公司購買其所擁有的某商標權,經評估,該商標評估價為1.4億多元,而該大股東所享有商標價值的數額正好等於應付上市公司的欠款額。這種分毫未差的等值沖抵真正體現了評估機構的“高水平”!還有一例,某上市公司為大股東墊付款5707萬元,大股東無力支付,便與上市公司達成商標轉讓協定,轉讓價格在大股東所欠上市公司的款項中沖減。整個商標價值評估過程美化了大股東的清債工作,該商標評估價為1.7億多元,上市公司和大股東按雙方在使用該商標中各自創造的銷售收入來測算雙方對該商標價值形成中分別做出的貢獻。經測算,大股東對該商標價值的貢獻率為33.3%。根據這一數據,雙方一致確認本次商標轉讓的價格為5700萬元。這種數字比例的調配真讓資產評估師們煞費苦心!
這種種看似數字遊戲的資產評估不得不讓我們對資產評估的可信度產生質疑。我們不排除資產評估師在資產評估的過程中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和來自多方的壓力,而喪失或者一定程度上喪失獨立性。我們通過大量案例的分析後發現,一些資產評估報告書所採用的評估方法、評估程式等,明顯地存在著偏離公允性的嫌疑。
資產評估結果是資產作價的重要依據,是關乎證券市場交易公平、公正的重要防線。以上市公司大股東以資抵債為例,如果資產評估機構在此過程中頻繁地充當大股東的吹鼓手,這不但將斷送資產評估行業本身的發展前景,更重要的是,它將給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增添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