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評估業亟需規範——我國資產評估行業現狀綜述

一家長滿雜草、基本處於停工狀態的已破產工廠,價值幾何?在pt南洋的資產重組過程中,許昌生化(已經破產的原許昌檸檬酸廠)被評估出9988.97萬元的淨資產。雖然某資產評估機構在評估報告裡作了一些類似“本評估沒有考慮許昌生化將來可能承擔的抵押、擔保及或有負債、未決訴訟等事宜,以及特殊的交易方可能追加付出的價格等對其評估價值的影響”等“保留性說明”(資產評估結果本身是否就應該充分體現這些因素?),但評估結果卻表明這塊破產資產的優良質地。與此同時,另一塊連續3年虧損的、未分配利潤為-6179.16萬元的資產,也被以6934.34萬元的評估作價,成為pt南洋資產重組的優質資產之一,參與對pt南洋的挽救運動。
在證券市場中,類似資產重組、以資抵債、以實物資產參與配股和增發等等的運作,都存在著一個對相關資產評估作價的問題。資產評估作價的業務是由資產評估中介機構完成的。隨著證券市場的深入發展,類似業務的發生已經非常頻繁了。然而,較少受到關注的資產評估市場,卻存在著一些隱憂。類似pt南洋重組過程中的資產評估案例,決非只是個特例。事實上,在許多被著名經濟學家吳曉求痛斥的虛假重組中,資產評估機構扮演著不可或缺的、但並不怎么光彩的角色。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專業人士指出,雖然資產評估方法理論已經較為完備了,但在實踐中,資產評估操作起來還是有如天馬行空。國外一位業內人士則“驚嘆”於中國資產評估業同行近乎“精確”的評估技術——他們可以將一項抵債資產評估得與擬償債金額分毫不差。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的國外資產評估行業的評估結果,誤差率達到正負15%已經十分了不起了。那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說,在激烈競爭的壓力下,在市場上不少資產評估業務中,客戶的要求就是資產評估師的評估結果;評估師所要做的,是給客戶要求的評估結果從專業的角度找出“恰當”的理由。
事實上,與會計師相比,評估師承擔的風險要小得多。一位業內人士這么舉例,來形容審計和資產評估的區別:某種程度而言,審計有如自然科學,審計的結果一般有唯一性,也就是說,如果不同的會計師嚴格按照審計準則和程式來實施審計的話,他們的審計結果大體上應該是接近的;而資產評估就有些類似於社會科學,角度不同,對同一事實可能得出差別很大的結果。所以,一般情況下,如果沒有第三方舉報並列舉出足夠證據來證明某一資產評估結果嚴重有失公允的話,資產評估師一般是不會承擔類似會計師那樣的巨大風險的。按照定義,資產評估本身就是一個對資產價值進行“評定”和“估算”的過程——怎么個“估”法,就完全依賴於評估師的專業水平尤其是執業道德修養了。
其它客觀環境,進一步導致了市場對目前資產評估結果公允性的質疑。比如,我國資產評估業基本上沒有引入類似會計師行業的國際“四大所”那樣的競爭;比如立法的嚴重滯後,以及由此帶來的對違規者的處罰的難度較大等等,都嚴重製約了我國資產評估業的規範、健康發展。
更為令人關注的是,由於歷史局限,以保護國有資產和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起點和歸屬的指導思想,從一開始就使我國資產評估業偏離了市場經濟平等思想的軌道。如果資產評估不將所有市場參與主體的資產一視同仁看待,這本身就可能使資產評估戴上了有色眼鏡。這對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大量充斥其間的以非公允資產評估為定價基礎的資產和產權交易,給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穩健的可持續發展,埋下了一些不和諧的因子。表面上看,這些資產評估都被買賣雙方接受了,但是,以此為基礎的交易在市場上的頻繁發生,總有為之買單第三方。為了證券市場的長遠利益,如何規範資產評估業的發展,應該到了提上議事日程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