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資產評估結果合理性衡量標準的思考

摘要:資產評估結果的合理不僅僅是一個數字上合理的問題,它還包含著一個過程合理的要求,即在獲得合理的資產評估結果的過程中,對評估的條件要有正確的認識,對評估結果價值類型和定義要有正確的選擇,對評估經濟技術參數要進行充分地收集,對評估途徑和具體技術方法要正確地運用,在該過程的最終,還應對評估結論予以恰當的披露,而這一評估結論還必須得到正確的使用。

保證資產評估結果的合理性,是資產評估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資產評估結果的合理性不僅要求註冊資產評估師和評估機構要勤勉盡責,恪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執業原則,而且還要求註冊資產評估師和評估機構具備資產評估專業勝任能力,能夠駕馭資產評估的全過程,保證資產評估結果合理和公允。

當然,要保證資產評估結果的合理,首先就有一個認識問題,即什麼樣的評估結果才稱得上合理。這種認識不僅僅是註冊資產評估師及其所在機構對資產評估結果合理性的主觀看法,它還涉及到評估報告使用者及社會對資產評估結果合理性的正確認識。明確資產評估結果合理性的標準既是註冊資產評估師及其所在機構保證資產評估結果合理性的認識前提,也是評估報告使用者及社會接受、正確理解和使用評估結果的認識前提。

遺憾的是,長期以來人們對資產評估結果的合理性及其衡量標準問題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2002年以前實施國有資產評估結果確認制度時,人們對資產評估結果合理性的衡量標準的認識似乎是 空前的統一,即資產評估結果合理性的唯一標準就是政府對資產評估結果的確認。而在2002年以後,隨著國有資產評估確認制度被備案和審核制度所取代,關於資產評估結果合理性的標準問題才有了認識上的鬆動,並同時出現了對合理性標準不同的認識。令人關切的是在資產評估行業與評估報告使用者之間對評估結果合理性的認識出現了較大的差異,前者強調資產評估的諮詢性質,認為資產評估結果的合理性應該與資產評估的特定目的、假設和評估方法相聯繫;而後者則仍然堅持資產評估結果的合理性應該與資產交易價格直接掛鈎。

由於我國資產評估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工作的相對滯後,無法滿足蓬勃發展的資產評估實踐的需要。加之相關法律法規或制度並沒有正面直接明確註冊資產評估師,以及與資產評估有關的相關當事方的責任。關於資產評估結果合理性的不同認識並沒有引起人們,特別是註冊資產評估師和評估機構的足夠重視。2004年2月25日,財政部正式頒布了《資產評估準則——基本準則》(以下簡稱“基本準則”),並在基本準則中第一次正面提出:“註冊資產評估師執行資產評估業務,應當對評估結論的合理性承擔責任。”隨著資產評估基本準則的實施和貫徹落實,資產評估結果合理性問題,特別是資產評估結果合理性的標準問題,就成為資產評估界,特別是註冊資產評估師和評估機構必須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本文旨在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分析和探討資產評估結果合理性的內涵。力爭為註冊資產評估師及其評估機構正確把握資產評估結果合理性提供一個認識平台。

  一、關於資產評估結果合理性傳統認識的分析

就一般而言,人們對同一事物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認識應該是正常的。不論是在自然科學界或是社會科學界,不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這種情況都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就資產評估結果合理性而言,恐難以允許多種衡量標準的存在。如果人們對此有著不同的認識和認識標準,並按照這種認識標準處理和對待資產評估,問題可能就會變得較為嚴重。因為人們對資產評估結果合理性的不同認識,不僅影響著人們對資產評估結果合理性的判斷,而且直接影響著註冊資產評估師的執業理念、評估技術運用和評估價值取向。對資產評估結果合理性的不同認識,以及與此相對應的不同認識基礎和判別標準的存在,一方面將導致註冊資產評估師執業過程中的無所是從,另一方面也將造成註冊資產評估師執業責任方面的混亂和風險,以及資產評估相關當事人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受損。無論是從提高資產評估質量,防範資產評估風險,還是從維護資產評估各方合法權益或公共利益方面,明確資產評估結果合理性的客觀標準都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們討論資產評估結果合理性客觀標準之前,有必要關注人們為什麼會對資產評估結果的合理性產生不同認識,為什麼2002年以前人們對此問題的 看法如此的接近,而2002年以後卻出現了較大的分歧。對2002年以前關於資產評估結果合理性認識產生的背景與成因進行適當分析和揭示,是我們討論和準確把握資產評估結果合理性的客觀標準的認識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