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保資金會計核算基礎的探討(上)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建立完善統一、規範、高效的社會保障制度日益迫切。2003年初召開的社會保障審計研討會,確定我國社會保障審計三到五年的目標是要研究如何促進建立社會保障預算制度。近期的社保審計實踐發現,我國現行的社保資金(基金)會計核算體系存在很多制度缺陷,嚴重製約了審計目標的實現。推進社保資金會計核算基礎向權責發生制轉變,成為我國社保審計的一項重要目標與任務。
社保資金(基金)會計核算基礎改革的必要性
我國社會保障資金包括財政一般預算安排的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撫恤等財政性資金和相對獨立運行的社會保險基金等。資金(基金)的核算管理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
社保資金會計核算存在制度缺陷
其一,現行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基金財務制度所提供的財務信息不完整,甚至出現信息誤導,使社會保險基金的決策、管理、監督等缺乏準確依據。
—收付實現制僅僅按照資金的進出情況核算基金收入、支出,無法反映基金收支和當期損益的全貌,形成管理漏洞。如,對社會保險費收入不核算應收(或欠繳)部分,無法實現應收盡收,形成資金管理缺位。根據x市社會保險管理局相關業務檔案不完全統計,1992年8月至2002年12月,該市欠繳社會保險費超10萬元的企業86家,欠繳金額合計3200萬元。
—收付實現制雖然能夠客觀真實記錄現金流量,但卻無法反映主體資源的存量。不區分資本性支出和經常性支出,對跨期資本性支出,收付實現制在現付日即作為費用核銷或在往來項目核算,預算(財務)報表不包括此類支出的使用價值和服務年限信息,從而導致社保基金資產規模和數量信息失真。審計發現x市社會保險管理部門對社保基金投資以往來款核算,取得收益再沖減往來。這種做法掩蓋了基金投資的本金和收益情況,為挪用資金打開了方便之門。隨著未來社保基金運營渠道的逐步放開,基金的投資規模必將顯著增大,基金核算制度的改革必須未雨綢繆,儘早實施。
—收付實現制不提前考慮未來的許諾、擔保及其他或有因素,從而形成隱性負債問題。社會養老保險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社會保險機構在籌集養老保險費收入的同時承擔了未來支付責任,而且是一種以政府信譽作擔保的責任,即形成隱性負債。如不加以確認核算,就違反了會計謹慎性原則,容易造成政府和公眾產生盲目樂觀預期。
—基金財務信息不具備可比性,容易造成信息誤導。收付實現制以資金進出作為經濟事項會計確認、核算的惟一依據,不可比的一次性因素無法剔除,造成收入成本等在不同會計期間的畸高畸低,導致財務信息使用者既無法準確評估當期損益,也不能對不同會計期間的財務成果進行比較。此外,還給人為調節財務信息留下了操作空間。
其二,不利於形成公開、透明的監督管理體制。
在收付實現制度體系下,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可比性存在先天不足,這既不利於基金管理部門、經辦機構內部構架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也不利於監督管理部門實施績效評價考核與有效監督。而沒有一套公開透明、行之有效的監督管理體系,社保基金的長期有效運行將無從談起,統一、規範、高效的社會保障制度也很難建立。
其三,不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
收付實現制下的基金核算,僅以現金進出時間作為記錄標準,忽視了資源消耗和負債形成的時點,無法真實、完整地反映資產負債的存量狀態,降低了財務管理效率。由於基於錯誤信息基礎上的管理決策和經濟決策缺乏科學性,基金管理部門將很難對決策形成的財務後果實施控制。這些都大大降低了資源配置的效率。根據審計調查,僅xx市截至2002年底社會保險基金累計結餘就達163億元,相當於地方財政的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