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新公立大學結構讓學生有更多選擇

未來的新加坡大學生在報讀大學時將有更多選擇,因為有了新的公立大學結構後,大部分主修科會由兩三所學府提供。

比如,如果要念工程學或科學,可以考慮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在肯特崗的校園,還有國大在波那維斯達的校園。要主修人文,除了國大,還能選擇南大。

教育部政務部長黃永宏說,在這種多樣性的環境中,希望學府之間會“互相競爭、互相超越”。

由黃永宏領導的跨部門委員會前天召開記者會,針對改變新加坡公立大學的結構提出建議。

委員會認為新加坡應該發展其大學結構,才能有健全的體制。新結構包括三所大學,即南大、新大和有三個校園的國大。委員會建議南大與國大在肯特崗的校園為綜合大學,而新加坡管理大學、國大在波那維斯達的校園和在歐南園的校園則是專科學府。

出席記者會的國大校長施春風教授認為,新大學結構不只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也有助新加坡培育知識經濟所需人力。

施春風教授舉例說,有了國大肯特崗、國大波那維斯達和南大,便能提供既著重實踐的工程課程,和著重研究的課程。這不只能協助學生髮揮所長,滿足他們的志願,也配合經濟知識的需求,為新加坡培育不同才華的工程師。 

這三所學府都提供工程課程,但課程側重點會不一樣。比如,國大波那維斯達是著重研究的學府,而施春風指出,這樣的學習方式比較適合一些學生。

此外,施春風也說,當國大發展為“多校園”體系的大學時,它面對的挑戰是如何使不同校園之間產生協作力量。他認為,一個可行的方法是讓某校園學生到另一校園選修一些單元,甚至教員也能有這種流動性。

施春風和南大校長徐冠林教授都認為,新結構除了能讓大學發展各自的強項,還有助它們塑造獨特校風。徐冠林說,當學生選擇到一所大學念書時,就是在選擇一種學習體驗。

徐冠林認為,其實在一所大學內,也能培養多樣性的特色,比如南大將提供各種學科。

委員會建議南大各個學院歸納於四大“學科群”。工程學院、生物科學院和擬議設立的自然科學院,屬於“科學與科技”;南洋商學院就是“商學”;國立教育學院和擬議中的人文與社會科學院是“人文學”,而傳播與信息學院和擬議的美術設計與傳媒學院則屬“創意群”。

黃永宏說,大學教導的學科越來越多,因此委員會建議擴大南大,讓它提供更全面的大學教育。

他也說:“有了國大肯特崗和南大為基石,較小規模的專科學府便能有靈活發展的空間。”

此外,黃永宏指出,如果按照委員會的計畫行事,這將是一個“重本投資”,如果要政府投下資金,公眾與專業人士必須覺得是值得的。

一個國際學術諮詢團將在本月中針對委員會的建議提出他們的看法。委員會將在3月總結報告書,把它提交給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