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名詞解釋(中英文對照)(2)

neorealism,italian neorealism 新寫實主義,義大利新寫實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義大利知名的一種拍攝風格與電影內容。其特點在關懷人類對抗非人社會力的奮鬥,以非職業演員在外景拍攝,從頭至尾都以尖銳的寫實主義來表達。

newsreel 新聞片
紀實性電影短片的一種。

non-camera film 非攝影電影
底片不經攝影機感光而創造出來的電影。

nonfiction film 非劇情片
不用捏造的情節或角色的電影。

nontheatrical film 非戲院電影
指針對特別觀眾製作,有限度發行的電影。

off camera 畫外
一個鏡頭中沒有出現在畫面上的東西。

off register 震動效果
畫面因攝影機之震動而造成搖晃效果。

off scene 畫外音
聲源來自畫面以外的聲音。

pan 橫搖鏡頭
攝影機在定點上,對一場面作水平運動的拍攝方式。

pantheon directors 殿堂導演
指那些技法成熟,並具有特殊現實透視力與寬闊人生視野的傑出導演。 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 拉蒙電影公司
成立於1912年的一家美國電影製作和發行公司。

persuasive documentary 遊說式紀錄片
目標在遊說觀眾接受某個觀點的紀錄片形式。

pg-rated movie 輔導級影片
美國電影分級中的一個級別。這種電影沒有年齡限制,但小孩要有家長陪同觀看。

pirated print 海盜版
未經著作權所有人或法定發行人同意,而進行翻制的影片拷貝。

pixilation 實體動畫
以人或實物為拍攝材料的一種動畫影片。

playback 配樂拍攝
歌舞片常用的一種拍攝方式。

pressbook 宣傳資料
為發行影片而準備的廣告和促銷資料冊子。

process cinematography 放映合成
以放映在銀幕上的影像為背景,配合前景中的真實人物來進行拍攝作業的特技攝影,按背景影像的放映方式,又分為前面放映合成和背面放映合成。

prodution 製作
電影工業三大分工項目之一:生產電影的過程。

props 道具
為properties的縮寫,泛指場景中任何裝飾、布置用的可移動物件。 rating 分級制
依據某種標準將影片加以分級的制度。美國的分級制由美國電影協會制訂,包括四個等級:g級(普通級,年齡不限)、pg級(輔導級,年齡不限,但需有家長指導)、r級(限制級,十七歲以下的觀眾需有家長或成年監護人陪伴始得入場)、x級(十七歲以下觀眾禁止入場,年齡限制可視情況提高)。
英國的分級是由“英國電影檢查委員會”(british board of film censors)制訂,分為:u級(普通級)、a級(需有家長指導)、aa級(十四歲以下青少年觀眾禁止入場)、x級(十八歲以下青少年觀眾禁止入場)。

reader 讀稿員
電影公司編劇部門的職員,其工作是對可能為製作作來源的文字和戲劇材料廠加以閱讀,並分出綱要,有時還要提出批評。

realism,realistic film 寫實主義,寫實主義電影
運用劇本、表演、服裝與攝影來達到動作逼真、非幻想的效果。

realist cinema 寫實主義電影
一種以創造現實這真貌的電影風格,特色是呈現出人以及人的生活區環境,對一些尋常瑣事,常不憚繁瑣地細細表達。

recordist 錄音指導
在拍攝現場負責錄音的技術人員,也稱為“錄音監督”。

rhythmic montage 節奏蒙太奇
變化節奏,以之帶動主題內涵的一種剪接技巧。

rushes 毛片
每天拍攝的影片在當晚沖印出來的正片拷貝,第二天早上供導演、製片、攝影師和相關的工作人員,檢查並確定所拍的東西是否完整。

scene 場,場景
由單一鏡頭或數個鏡頭組成的戲劇單位。

science-fiction film 科幻片
電影類型的一種,其特色的情節包含了科學奇想。喬治里葉的《月球之旅》是電影史上最早的一部科幻片。 screwball comedy 神經喜劇
始於1930年代的一種美國劇情片,特點是嘲諷、性坦白、羅曼史、滑稽突梯之情境,以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可愛的人物為號召,並涉及動作激烈的事件。

screwball comedy 脫線喜劇
在1930年中期出現的一處美國喜劇電影,描述的往往是荒唐絕倫、體編統盡失的家庭衝突或愛情衝突。

script 電影劇本
泛指以文字描述整部影片的人物和動作內容,所採取的各種寫作形式。

setting 場景
整部或部分電影的拍攝場地。

shadow play 皮影戲
在一張半透明的布幕或紙幕背後,操作平面的皮革道具,利用燈光在幕上形成的剪影進行表演的一種藝術表演。最早起源於中國,是電影發明前的活動光影響到影像。

shooting script 分鏡劇本
亦稱為“導演劇本”,包含動作、對白,以及導演和攝影師的重要工作資料之劇本。

shot 鏡頭 攝影機單一一次的開機,也指開機所拍攝下來的那段影片。

slate 場記板
上面以粉筆寫著場次、鏡次、導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資料的小木板,上緣還附有一段拍扳,上塗黑白相間條紋,一端可以開合,可以拍出清楚響聲,以便剪接時聲畫同步作業的進行。

soap opera 肥皂劇
濫情的廣播連續劇或電視連續劇。 sound boom 麥克風桿
一支供懸掛麥克風用的桿子,可延伸至場景上空隨人或物之移動而移動。

sound effects 音效

為增進一場面之真實感、氣氛或戲劇訊息,而加於聲帶上的雜音或聲音。

sound track 聲帶
位於有聲影片邊緣的光學聲軌或磁性聲軌,可承載對白、旁白、音樂和音效。

special effects 特殊效果
不是以直接的電影拍攝技巧獲取的鏡頭。包括需要使用輪廓遮幕、多重影像蒙太奇、分割銀幕、畫面漸量、模型等技巧的鏡頭。也套用於爆破、彈道效果和機械效果。

spectacle 大場面電影
具備華麗之美術而設計、史詩主題和雄偉場面等特色之電影。如:《賓漢》(1962)、《星際大戰》(1977)、《窈窕淑女》(1964)、《大地震》(1975)。 splice 接合
接合兩段影片的動作——使用的方法包括:粘合、接合、貼膠帶,或以釘子或扣眼處理,亦指影片交疊或接合的部分。

squib 槍擊效果
電影製作中的一種引爆裝置,用來模擬中彈的狀況。
stand in 定位替身在安排布景、設定攝影機位置、測光、調整燈光等繁瑣過程中,暫時代替明星站在表演位置上的人。

star system 明星制度
透過強調領銜主演的演員而非影片的其他成分的宣傳,來吸引觀眾的制度。

still 定格
電影鏡頭運用的技巧手法之一。其表為銀幕上映出的活動影像驟然停止成為靜止畫面(呆照)。 stills 劇照
為了促銷而自一電影場面中拍下來的,或從影片畫面上取下的照片。

straight man 搭檔諧星
在銀幕上,以搭檔方式演喜劇的諧星。

structural film,perceptual film 結構電影,知覺電影
使用或慢或快的攝影機運動、重複配音、極長的伸縮鏡頭、閃爍的影像或拍攝銀幕上放映的影像的電影,目的在探討電影媒體的結構。

studio film 片廠電影
在攝影棚內搭景拍攝而非實景拍攝的影片。

stuntman 特技演員
被雇用來替代電影演員表演需要特別體能、體力的技術動作或危險動作的人。 subjective time 主觀時間
影片角色所經驗或感覺的時間,經由攝影機運動和剪接來表現。

subtitles 翻譯字幕
即印於影片下沿的對白翻譯。

sun gun 太陽燈
一種可攜帶的手持輕電池燈具。

surrealist film 超現實主義電影
現代電影的一種運動,1920年興起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潛意識的種種狀態。

suspense film 懸疑片
情節使人對主要人物的命運引起關切,而造成高度焦慮和緊張感的一種電影類型。

tail 尾片白片
一卷影片末端所接的一段不透明膠片,以確保影片完整的放映到最後一格,也對影片有保護作用。

talent scout 星探
指專事發掘那些具電影表演才能,而且有可能成為明星的伯樂。

teaser 片頭,
開場戲指放在電影片頭字幕前的一場戲,旨在引導觀眾對以後故事的興趣。

thriller 驚悚片
以偵探、神秘事件、罪行、錯綜複雜的心理變態、或精神分裂狀態為題材的一種電影類型。

timing 動作時機
在一場戲裡頭,導演或演員為達成某種節奏或其它效果,而對戲劇動作的表演時機特意去加以掌控之意。

titles 字幕
附加在影片上的種種文字,如影片的片名、演職員表、唱詞、譯文、對白、說明詞以有人物介紹、地名和年代等。 trailer 預告片
將精華片段,經過刻意安排剪輯,以便製造出令人難忘的印象,而達到吸引人的效果的電影短片。

travelogue 觀光影片
以各種有趣的風土民情為題材的一種紀錄片。

treatment 故事劇本
電影劇本的一種摘要,在內容上包括了完整的故事情節發展,全部的主要場景,以有一些具有關鍵性的對白。

underground cinema 地下電影
做為獨立製片影片、前衛電影和實驗電影的同義詞。也指處理尖銳題材,或故意反傳統的電影。

universal 環球電影公司
由卡爾藍默爾於1912年成立的一家美國電影公司。

upstage 後表演區
劇場用語,指一個場景的後邊地帶,即距離攝影機較遠的地帶。

venice film festival 威尼斯影展
世界上的第一個國際影展,開始於1932年,所設獎項為 金獅獎。

voice over 旁白
說話者不出現在畫面上,但直接以語言來介紹影片內容、交待劇情或發表議論,包括對白的使用。

walk on 龍套演員
電影中的小角色,作用是如背景般陪襯主角,而且多半沒有對白,在演職員字幕中也不一定能夠列名。

walk-through 試戲
即排演,進行時不按攝影機快門。

war film 戰爭片
以描寫戰爭或以戰爭為主要故事背景的電影類型。

warner brothers 華納電影公司
於1919年,由華納四兄弟成立的一家美國電影製作公
司。拍攝了美國影史上第一部有聲劇情片《爵士歌手》(1927)

weepie 感傷劇
美式俚語,原意為“掉眼淚”,後來轉借來指那種專門製造感傷情節的愛情文藝片。

western 西部片
美國特有的一種電影類型,大多以十九世紀後半斯的美國為背景。第一部西部片是1903年愛德溫波特根據1900年匪徒打動火車事件而拍攝的《火車大劫案》。

whodunit 擒凶片
神秘恐怖片或偵探片的俗稱。

archetype 原型
源自心理學學卡爾容格的名詞,指神話、宗教、夢境、幻想、文學中不斷重複出現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記憶和原始經驗的集體潛意識。這種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細節、劇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喚起觀眾或讀者潛意識中的原始經驗,使其產生深刻、強烈、非理性的情緒反應。

archive 電影資料館
電影資料館是基於學術研究、歷史研究或社會教育的目的,而收集各種影片、書籍等相關資料,加以歸檔保存的一種機構。電影資料館還有一個國際性組織,“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iaf)

atmosphere 氣氛
一部電影的主導氣氛或情調,能使觀眾透過電影的動作或背景產生聯想,引起心理反應。造成氣氛的要素有很多,包括場地、布景、燈光、節奏、攝影機運動和背景音樂等。 audio 聲音
原為拉丁文“聽”的意思,電影的構成因素之一。電影的聲音在體分為對白、音樂和音效三個部分。

auteur theory 作者論
西文從文藝評論移植過來的一種電影批評理論。根據這一理論,一個導演如果說在其一系列作品中表現出題材和風格上的某種一貫的特徵,就可算其為自己作品的作者。

block-booking 賣片段預告
指好萊塢製片公司在開始投資和發展自己院線時,所採用的一種影片發行和租映的方式。放映商為了要購買某家製片公司的影片,就必須連帶買下這家公司該年計畫完成的其它影片,即使許多影片都未試映過。 b/w,black-and-white film 黑白片
指在藥膜上呈現不同層次的灰色影像的底片所製作的影片。黑白片為表現主義式的光影運用提供了很大的發揮空間,心理意涵往往也可以透過灰色層次的巧妙變化來傳達,場面的氣氛也可以經由影調的處理來加以創造。

censorship 電檢制度
各國政府對電影檢查採取的制度一般包含三個層次:(1)指拍攝前對電影題材之壓制;(2)指對完成影片之檢查,使其傳播管道貌岸然受到阻絕;(3)指由檢查人員刪剪影片,或鑒於爭議性的內容,禁止整部影片。

“美國電影協會”
在1968年設立分級制度,取代好萊塢的自律守則。分級制度依據影片對不同年齡階層的適宜性,將電影區分四類:g級(普通級,年齡不限)、pg級(輔導級,年齡不限,但需有家長陪同)、r級(限制級,17歲以下觀眾需有家長或監護人陪同)、x級(成人電影,17歲以下觀眾禁止入場)。

chambara film 武士片
描述日本武士的古裝電影,鬥劍是此類電影歷久不衰的特色,如《宮本武藏》(1940-41)與《忠臣藏》(1932),這種電影很象我國的武俠片。

cinecitta 電影城
歐洲最大的複合式電影片廠,距離羅馬市中心約6哩處,建於1937年,形態似好萊塢,所以被稱為“泰伯河上的好萊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了節省製作費和稅金的支出,美國電影公司曾在這裡大量製作影片。

cinemascope 新藝綜合體
1928年法國人亨利克瑞雄發明,是一種使用變形鏡頭的寬銀幕系統,1952年由二十世紀福斯公司買下專利權。1953年首部新藝綜合體的商業電影《聖袍千秋》在紐約首映大受歡迎,使其它大電影公司也相繼採用。新藝綜合體的35毫米電影畫面比例為2。55:1。

cineorama 圓景電影
最早的多銀幕放映系統,是用100公尺長的白色幃幕作成圓形銀幕。曾在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示,但警方認為這种放映系統易引起火災,因此,圓景電影展覽館只放映了三次電影,就被警方關閉。 cahiers du cinema 電影筆記
法國的電影雜誌。創刊於1951年,奠定電影批語的美學觀,與當時批評界的矯飾風氣相抗衡,使人重新評估商業電影對電影藝術的貢獻。

camera-stylo 攝影機鋼筆論
該詞由法國導演亞歷山大阿斯楚克於1948年所創,字面上的意思是“攝影機筆”。它認為電影已成為一項具特定語言的自主藝術,並倡導依此觀念而來的電影藝術藝術創作、電影藝術家,不僅是導演,也需自撰劇本,從而能主動的控制整個創作的過程。

cinerama 新藝拉瑪體
一種多銀幕放映系統,首度在商業上使用是在1952年。新藝拉瑪體使用三架攝影機,三架放映機,一個弧形寬銀幕,以及一個複雜的立體聲音系統。三個分離的影像同時被投射到弧形銀幕上,提供觀眾165度的開闊視野。第一部以新藝拉瑪體拍攝及放映的影片《這就是新藝拉瑪體》(1952)基本上只在展示這種系統的特色,但由於引起觀眾好奇,而在商業上成為一次成功的冒險。

continuity sheet
1。場記表由場記記載及保管的記錄,註明場景和每一個鏡頭在場記板上的號碼,鏡次的號碼與其好壞,使用鏡頭與光圈的種類,拍攝時演員說出的台詞、動作、道具、服裝的細節等等。
2。套片順序表
指剪接師在剪接負片拷貝時,將每一個場景的主要號碼排列出的順序表。

contrast 明暗對比,反差
電影畫面中,最明亮與最陰暗色調區域之間的比例。反差的取捨往往與電影的氣氛或視覺風格有密切關係。

co-production 跨國製作
指兩個或多個國家的製作單位共同合作拍攝影片。發行時通常有兩個或多個語言的版本。

copyright 著作權
指受法律保障之著作權益,由政府立法,行於本國。在著作權法之前,作者對其創作擁有絕對的使用權和出租權。當這權益受到侵犯時,作者可以訴諸法律,要求賠償。

cosmetician 化妝師
為電影角色(人和動物)化妝的人。工作範圍從一般的美容化妝,到人物臉部或肢體的特殊效果。隨著電影工業的發展,一般化妝和特殊造型化妝的區別越來越大,而特殊造型化妝也因功用的不同,分工越來越細。 counterpoint 音畫對位
電影理論的術語,指相應的聲音與影像在內涵上並不一致,雖然二者所描述的對象有可能是同一個。例如一個人說話聲音慈善,表情卻是令人生畏的假笑,聲音與表情逆向發展,表明是個偽君子。則其音畫雖是合一,效果卻是對位的。

crane shot 升降鏡頭
攝影機在升降機上做上下運動所拍攝的畫面,是一種從多個視點表現場景的方法。其變化有垂直升降、弧形升降、斜向升降或不規則升降。升降鏡頭在速度和節奏方面運用適當,可以創造性的表達一場戲的情調。 credit 演職員表
電影製作參與者的名單及其工作職稱,亦即演員(主角、配角)、導演、製片、編劇、攝影……等等,通常在片頭或片尾出現。

criticism 電影批評
對電影的詮譯及評價,通常指較祥盡和較有深度的影評,與“film review”有別。

dadaism 達達主義
1916年興起於瑞士蘇黎世的藝術運動。達達主義者運用幽默、無理性和幾近瘋狂的手法,企圖撕毀中產社會建立的傳統價值。這種電影不重故事及邏輯,呈現自由、即興、粗糙、有趣的技法及內容,反對電影承自文學及戲劇的敘述傳統,而善用電影本身的特性。費南雷傑的《機械芭蕾》(1924)為達達主義的代表作。

deep-focus cinematography 深焦攝影
電影構圖中,尋求大景深的攝影方法。在深焦攝影中,最前景及背景中最深遠的部分,都能夠清晰入焦。奧森威爾斯在《大國民》(1941)中以深焦攝影做為整部電影的風格策略,間接啟發了法國理論家安德烈巴贊的“場面調度”研究。

dveloping 顯影
使曝光膠片產生的潛影,顯現成為可見影像的過程。

dialogue 對白
在電影中所有說出的台詞都叫對白,亦稱“台詞”。 dialogue director 對白指導
在排練和拍攝階段,指導演員表達台詞及動作的人。 direct sound 直接聲音
在拍攝影像時將聲音一起錄下來的技術。直接聲音具有臨場感,造成觀眾對電影訊息的信賴感。

distribution 發行
影片製作完成後、公演前所進行的一種商業活動。在歐美各國,影片由發行商向製片公司購買發行權,在某一特定地區發行,期限通常是五到七年。發行商再將放映執照發給放映商(戲院),提供影片給戲院上演,收取費用。這筆費用通常稱為片租“rental”。

documentary 紀錄片
紀錄真實生活景象的一種電影。如羅勃佛萊瑞堤的《北方的南努克》(1922)。

dolly 移動車
一種可以架攝影機以便拍攝移動鏡頭的台車。 dolly shot 推拉鏡頭
將攝影機各某個場景推進或拉出所攝得的鏡頭。推拉鏡頭可以把行動中的人物和景物交織在一起,產生強烈的動態和節奏感,不同的內容、情景、節奏,運用推拉鏡頭,可產生不同的效果。

effect 特殊效果
依其製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實際在攝影機前進行的特殊效果,另一種是特殊攝影效果(special photographic effect),指以光學處理或攝影技巧,直接在底片上完成的效果。像颶風、火災、爆炸之類的災難事件或激烈動作,和模型鏡頭的拍攝等,都屬於特殊效果。史丹利庫柏力克的《2001太空漫遊》(1968)是特殊效果極佳的典範。 8mm film 8毫米電影
膠片寬度為16毫米膠片一半的影片,為電影拍攝用的最小規格影片,於1932年問世,主要用於家庭影片、實驗影片,及教育影片的攝製。這種影片格式,由於電子錄影的出現,而被迅速淘汰。

episode film 分段式影片
由數個獨立的段落組合而成的劇情片,這些段落可能會有主題的關聯性或敘述的連貫性,也可能彼此毫不相干,可能由不同的導演分別拍攝,也可能由同一個導演拍攝。如大衛葛菲斯的《偏見的故事》(1919)。

establishing shot 定場鏡頭
影片一開始,或一場戲的開頭,用來明確交待地點的鏡頭,通常是一種視野寬闊的遠景。有時候,定場鏡頭與涵蓋鏡頭相同,目的在確立場景中所有人物與空間的關係。

ethnographic 種族志電影,人類學電影
為某一社會詮釋另一群人的社會和文化經驗的影片。如《北方的南努克》(1922)。

exhibition 上映
放映影片給消費觀眾看的活動。通常在戲院進行,也有走遍窮鄉僻壤的巡迴放映。

exhibitor 放映商
為付錢的觀眾放映電影的人就是放映商。負責大院z線排片事宜的人,往往也被視為代表該院線的放映商。

experimental film 實驗電影
從1930年代開始以美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非商業性電影,這種電影主要是用16毫米膠片拍攝的影片,沒有傳統的故事情節,主要表現風格是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1960年代中期地下電影運動蔓延到西歐之後,人們便絕少使用“實驗電影”一詞,而代之以“地下電影”。

exploitation 促銷手段
為了提高一部影片可能獲得的利潤,結合廣告、公共關係,以及其它形式的促銷和銷售技巧。例如,製造假新聞,男女主角陷入熱戀、出雙入對、假戲真做,或者是安排主題歌在廣播電台打歌,都屬於促銷手段的範圍。

exposure 曝光
在電影拍攝中,將可感光的底片暴露在快門的光線下,以記錄影像的過程。

exterior 外景
室外的場景,可以是實景,也可以是搭景。

extra 臨時演員

現在影片中的點綴性人物,既沒有台詞、亦沒有特別的戲劇意義,通常當做場景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例如路人。

extreme close-up 大特寫
縮寫為ecu或xcu,指一種構圖非常緊的特寫鏡頭,能將一件微小的物體,或物體和人物的某部分誇張放大,譬如一張人臉的鏡頭,只顯出眼睛、鼻子或嘴唇部位。

extreme long shot 大遠景
縮寫為els或xls,是用廣角鏡頭拍攝一個遼闊區域,通常是從高角度拍攝的畫面,用來做為定場鏡頭或提示寬廣開闊的空間。

eye-level shot 平角度鏡頭,水平鏡頭
一種視平線離地約四至六尺高的位置所拍攝出來的鏡頭。這種鏡頭由於符合一般人身高狀態下的視覺習慣,在電影拍攝過程中常被採用。 fade in/fade out 淡入、淡出
在電影中,由一個場景接到另一個場景的轉場技法,是一種光學效果。淡入是指場景由全黑漸明,而致影像出現在銀幕上;淡出是指明亮的影像漸漸暗淡,終致全黑。

fast motion 快動作
一種使影像運動快於正常速度的技術效果。通常以低於每秒二十四格的速度拍攝,再以正常速度放映即可得到這種效果。喜劇片為了誇張人物的表情和動作,常使用快動作的技巧。

festival 影展
將眾多影片集中一起舉辦競賽,或作電影交易的一種電影活動。影展不僅是一種有利可圖的商業活動,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活動。西歐的威尼斯、坎城、柏林、東歐的莫斯科、卡洛維華利,亞洲的東京等都是當前世界上的主要影展。 film
1。電影膠片 製作影片用的感光材料總稱。
2。電影 一般影片的通稱,與“movie”和“cinema”同義。

filmography 電影作品年表
以書目形式列出一系列影片,最常見的是列出某位導演或某位電影工作者的完整作品名單及年表。

filmology 電影學
關於電影的一種學問學,從廣義來說,也是“電影研究”的同義語。按照通常的分類法,電影學分為電影理論、電影史、電影批評三個分支。

film speed 底片感光度
指底片的感光乳劑對光線的敏感度。在美國以asa指數表示。din指數則用於歐洲部分國家。asa指數越高,底片感光度越高。

film theory 電影理論
對電影的意識形態、文化背景、題材內容、表達形式和藝術風格做深入的研究探討,並企圖歸納及建立出一套自足的思辨過程的學說。

filter 濾色鏡
又稱濾色片或濾鏡。圍繞光的波長對影調、色調進行調節的濾光器。通常是加在攝影光學鏡頭前方或後面用的有色濾色片。

final cut 精剪
指影片的最後一道剪接,完成後的版本,即代表電影上映時的版本。 first run 首輪放映
指影片在選定的戲院作頭一輪放映.習慣上放映首輪影片的戲院,稱為“首輪戲院”(first run theater)。

fish-eye lens 魚眼鏡頭
一種極端的廣角鏡頭,其鏡頭球面類似一隻魚眼。常被用作特殊效果鏡頭,一隻伸向魚眼鏡頭的手臂,會顯得比原先長一倍。如王家衛的《墮落天使》(1995)就用了大量的魚眼鏡頭。

focal length 焦距
從無限遠處來的平行光束通過鏡頭,在底片上結成最清晰的焦點時,從底片到鏡頭中心的長度,就是這個鏡頭的焦距。焦距的長度通常以毫米或寸來表示。焦距被設定的鏡頭,稱為定焦鏡頭,具可變焦距的鏡頭,通常稱為伸縮鏡頭。 footage 影片尺數
廣義而言,指任何一段影片、一個鏡頭、一個場面或一個段落。比較精確地來說,指一段影片的尺數。

foreign version 外國版
與原版影片不同語系的放映拷貝,此種拷貝經常疊印上外文字幕,或是將他種語言的對白聲帶加到原版的配樂和音效聲帶上,稱為“譯製片”。

formula film 公式化影片
形容一部電影採用為人熟悉的布局技法,及被拍過的題材來發展故事。很多電影類型都很容易產生公式化影片,特別是警匪片和西部片。

free cinema 英國自由電影
英國國家電影院於1956年至1959年的一次電影運動的名詞。一批青年導演聯合發表聲明,宣布他們的創作目的是向社會上和電影界內部的保守觀念挑戰;強調藝術家的社會責任,要求重視日常生活題材和創作中的個性表現;強烈希望擺脫電影製片業的商業桎梏,取得創作自由。在這一運動存在的幾年裡,拍出過如下一些史以反映這的藝術主張的影片:湯尼理查遜和萊茲聯合導演的《媽媽不答應》(1955),安德森的《每天除了聖誕節》(1957),和萊茲的《我們是蘭倍斯區的小伙子》(1959)等。自由電影運動結束後,拍攝的一些影片,如理查遜的《憤怒的回顧》(1961)和《長跑者的孤獨》(1962),萊茲的《年少莫輕狂》(1960),安德森的《超級男性》(1963)等,由於在內容上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自由電影運動的反叛精神,通常也被視為這一運動的產物。

freeze-frame 停格
一種電影效果,指在一組畫格上重複某一影像,製造出凝止的動作,使得影像持續有如一張靜照。這種技法常用在一部影片的結尾,讓最後一個鏡頭更具有衝擊力,如《四百擊》(1959)。 full shot 全景
被攝體占滿整個銀幕的鏡頭。若被攝體是一個人,則他或她的身體會全部容納在鏡頭中。有時可與遠景鏡頭(long shot)互通。

hammer films 漢默電影公司(台)
鹹馬電影公司(港)從財務觀點來看,是英國電影史上最成功的電影公司。創立於1948年,自1956年開始,連續拍攝了許多低成本的恐怖片,很快地便在英、美兩國占下廣大的市場。彼德庫辛和克里斯多夫李主演的吸血殭屍在1960年代盛極一時。

hand-held camera 手持攝影機
一種比較輕便、易於徒手操作的攝影機,也指一種電影拍攝方法。手持攝影機經常被有意使用,以為影片嗇一種即興的、自由的風格。紀錄片一直大量使用這種拍攝方式,劇情片也常用到。

hollywood ten 好萊塢十君子
一群好萊塢的電影工作者,在1947年的秋天,被票傳到“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house committee on un-american activities)前,接受“共產主義份子在好萊塢電影工業滲透的程度”之調查。其中最受人注目的十位電影工作者被尊稱為“好萊塢十君子”。他們因憲法權利而拒絕表白政治立場,因此被控蔑視美國國會,被列入好萊塢黑名單,同時遭到解僱。

imaginary line 軸線
人物的運動方向、視線方向或相關位置所形成的一條假想線,有時也叫180度線。遵守軸線的規律來換變攝影角度,可以確保人物運動方向或相關位置始終清楚明確,否則會造成混亂感。

impressionism 印象主義
1920年代法國創立的一個電影學派。被列為印象派影片中比較著名的有岡斯的《車輪》(1922)、賴比葉的《黃金國》(1921)等。這些影片都有故事情節,有的還不乏庸俗的趣味,但其中往往有某些場面在造型風格上較有特色,並明顯地表現了印象主義畫家對光的處理方法的影響。

improvisation 即興表演
指在一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演員不先靠劇本而自然流露出的動作和對白表演。演出時,表演人員忽然冒出不在劇本的上對白,叫做“即興台詞”(ad lib)。

insert shot 插入鏡頭
指包含視覺細節,為了達到提供訊息的目的,或強調戲劇重點,而被插入的鏡頭。譬如一個人在讀書的畫面,插入書本內容的特寫鏡頭。

intercuting 間隔剪接
常與交叉剪接和平行剪接發展互用,都是指一種剪接要領和技巧,能在同時或不同時發生的敘述元素之間來進行。嚴格來講,間隔剪接是指包含兩個或多個分別發展的片段,但相互之間並無明顯時間關係的剪接結構。如《教父繼集》(1975)中,導演將黑社會家族父子不同時空的故事,以場為單位做間隔剪接。

iterior 內景
室內的拍攝場景,可以是攝影棚搭的景,也可以是實景。

iris 光圈
由瓣狀金屬薄片組成的光孔,安在鏡頭內部透鏡與透鏡之間,能夠放大或縮小,用以改變鏡頭的有效口徑,控制進入鏡頭的光束,使感光材料能得到準確曝光。

iris in/iris out 圈入、圈出
一種光學轉場技巧,以一個圓將畫面的外圍遮住,並逐漸縮小這個圓,直到畫面完全消失,這叫圈出;相反的過程叫做圈入。

irony 反諷
原為文學批評上的一個術語,指由事物的表象與真實之間的矛盾而產生的一種意義。譬如,《金屋淚》(1958)中,男主角勞倫斯夏威在另結新歡的宴會上,聽到了被他遺棄的西蒙仙諾自殺的訊息,可是來賓卻唱起歌來讚美他是一個快樂的好人。

jam 攪片
指底片或影片在攝影機或放映機中攪成一團。有人戲稱之為“沙拉”。

juxtaposition 並列
電影批評用語,指將一種或數種電影元素排列在一起,使其產生某種戲劇效果。例如一個鏡頭中視覺與聽覺元素的並列,個別鏡頭之間的蒙太奇組合、時間元素的並列,不同色彩、聲音、音樂元素的並列等等。如在《教父繼集》(1975)中,在時間上差五十年的前後兩代教父的故事穿插在一起,這是時間元素並列的例子。

key grip 場務領班
拍攝現場的場務領班,以好萊塢的製作標準,一個場務領班通常擁有五至十位助手。

key light 主光
用以照明場景的主要光源,它決定一個場景的調子與氣氛。

keys 原畫
卡通片中交代運動中人物或物體的主要動態之畫片如起步、停止,或變換方向,通常關鍵動態由動畫設計負責繪製。
keystone 啟斯東電影公司
由查爾斯鮑曼和亞當凱梭設立於1912年的美國電影製作公司。旗下擁有導演麥克塞納特,和演員梅寶諾曼等。每周推出一部瘋狂的喜劇短片。到1913年中,變成一個龐在的股份公司,大量生產喜劇片。1914年,查爾斯卓別林加入啟斯東電影公司,更壯大了原有的喜劇隊伍。1915年啟斯東電影公司為“鐵三角公司”所吸收。

kinetograph 愛迪生電影機
第一部實用的電影攝影機,使用的是喬治伊士曼於1888年取得專利的一種賽璐璐片基底片。這種攝影機最大的缺點,在其龐大的體積。許多早期簡單的影片,都攝製於愛迪生實驗室被稱為“黑囚車”(the black maria)的攝影棚內。

last-minute rescue 最後關頭救援
一種普遍見於通俗影片的布局及剪接技法。通常是大量地運用交叉剪接。交叉剪接一方面揭露受害者命在旦夕,另一方面同時顯示救兵正在途中飛速前進,援救行動是在最後關頭才完成。如史蒂芬史匹柏的《法櫃奇兵》(1982),全片充滿了這種最後關頭救援剪接。

layout 動畫美術設計指動畫影片中人物和背景的造型設計,也指負責這個工作的人。

left bank group 左岸派
1950年代末出現在法國的一個電影導演集團,因成員都住在巴黎塞納河左岸而得名。他們是亞蘭雷內、安妮華妲、克里斯馬克、亞蘭羅布格利葉、瑪格麗特莒哈絲和亨利科爾皮等。代表作品有雷內的《慕里愛》(1963)和《戰爭終了》(1967),羅布格利葉的《不配的女人》(1963)、《歐洲特快車》(1966)等。

lens 鏡頭
在電影拍攝時,將影像引導並對焦到底片上的光學裝置,為電影攝影機和照相機的重要部分。

lighting 打光
電影攝影中,設計、安排人工或自然光源的工作。打光工作通常考慮:如何取得光源及如何運用這些光源。

loading 裝片
指把膠片裝入放映機或攝影機片盒,以備放映或拍攝。

log 工作日誌
在製作一部影片的過程中,每天對各項細節和活動的記錄。 logo 公司標記
指電影開頭代表出品或發行公司的註冊標記或象徵物,如米高梅電影公司的獅子。

long shot 遠景
以廣角的視界拍攝而得的鏡頭,通常縮寫為ls。由於所攝視界的大小不同,又可分為:一、大遠景,可表現十分廣闊的場面,浩瀚的自然景色和大範圍地區;二、遠景,拍攝全身人像及人物周圍廣闊的空間、環境、自然景色、人群,主要用於交待環境和氣氛。三、半遠景,一般拍攝人物全身活動,以及相當於這個範圍的背景,畫面上不留空隙。

long take 長鏡頭
一般而言,長鏡頭是攝影過程從開機到關機,未間斷且完整的拍攝下一個完整的戲段、表演過程或電影意念。長鏡頭的使用會直接影響到影片的步調節和韻律。例如史丹利庫柏力克在《鬼店》(1980)中,以長鏡頭追蹤劇中主要人物的活動,在長時間和快速運動的拍攝過程中,他創造了一種驚人的壓力,使人以為劇中的角色完全無法脫離尾隨的靈異力量。俄國導演安德烈塔柯夫斯基和希臘導演提歐安哲羅普洛斯,也以善於營造長鏡頭而著名。

macguffin 麥加芬母題
該詞源於電影導演亞弗烈希區考克的電影技法,指將電影故事帶入動態的一種布局技巧。它通常是指在一部懸疑影片的情節開始時,能引起觀眾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很快地進入情況的戲劇元素,如在某一個物體、人物、甚至是一個謎面。如在希區考克的《大巧局》(1976)中,麥加芬是指一們失蹤的繼承人。

magazine 片盒
一種不透光的扁平盒狀物,附於攝影機上。一個35毫米片盒最多可以裝到1200尺,約十三分鐘,這是單一鏡頭的長度極限。

magic lantern 魔術燈
一種娛樂裝置,可算是電影放映機的前身。

magnetic sound track 磁性聲帶
指聲音是錄在底片邊緣的氧化鐵條狀帶上而得之聲帶,在性質上與磁性錄音帶相當類似,在重現聲音時一般要優於光學聲帶。

matte 遮片
攝影或印片時用以擋住部分光線,使底片的某一部分不感光的遮光物。

medium shot 中景
在視界與視覺角度方面介於特寫鏡頭與遠景鏡頭之間的一種鏡頭。以中景來表現一個人物,最典型的視覺範圍是從該人物的膝蓋以上來拍攝。 metaphor 隱喻
電影符號學術語。指在間接意義使用詞語,是一種移代性的修辭格。如《摩登時代》(1936)開頭的著名“隱喻”:一群羊的鏡頭之後是擠在捷運入中的人群的鏡頭。

method acting 方法演技
一種脫胎自前蘇聯戲劇家康士坦丁史丹尼斯拉夫斯基所創立的寫實主義表演體系的演技訓練。其後輾轉傳入美國,經過另一番詮釋,改稱“方法演技”。
“體系表演”分為兩在部分,即演員自我修養和演員創造角色。

method actor 方法演技演員普遍用以指曾經學習前蘇聯戲劇家康士坦丁史丹尼斯拉夫斯基寫實主義表現方法的演員。如馬龍白蘭度、詹姆斯狄恩、卡爾馬登等。

mise-en-scene 場面調度
場面調度出自法文,意為“擺在適當的位置”或“放在場景中”。開始用於舞台劇。由於電影和戲劇在藝術處理上具有某些共同性,場面調度一詞也被引用到電影創作中,意指導演對畫框內事物的安排。“場面調度”與長鏡頭由於被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用作電影語言寫實主義的歷史發展傾向來看待,跟表現主義蒙太奇美學成為相對的美學精神。奧森威爾斯的《大國民》(1941)和尚雷諾的《遊戲規則》(1939)都是有名的例子。

mixing 混音
將對白、音樂、音效等多種音源予以混合的處理過程,又稱為再錄音(re=recording)。

mogul 電影大亨
指大製片家,例如美國好萊塢的戴立歐柴納克和亞道夫蘇克。張善琨、陸運濤、邵逸夫、鄧文懷則為港台近四十年來知名的電影大亨。

monitor 監看器
在製作過程中,一個為檢查畫面或聲音品質而設計的監視系統。

moscow film festival 莫斯科影展
1935年2月首度在莫斯科舉行,也是東歐的第一個國際性影展。影展曾一度中斷,直到1957年,為了呼應國際青年節才恢復舉行。近年來由於東西方冷戰的解凍,莫斯科影展中西方世界影片的參展量,已越來越多。

motif 母題
指的是一個意念、人物、故事情節、或念白、影像、樂段,其一再出現在電影作品裡,成為利於統一整個作品的有意義線索,並加強了美感、趣味、哲理上的吸引力。如《驚魂記》(1960)中的雙重身分與鏡像母題。

motion picture 電影
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有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以及還音),在銀幕上造成活動影像(以及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技術。自1895年正式公諸大眾以後,已成為二十世紀最受大眾歡迎的一種娛樂媒體。

moviola 摩維拉剪接機
一種具有小型看片銀幕,由馬達帶動的有聲剪接機器。由於廣泛使用,所以幾已變成剪接機的同義字,是專業剪接室不可少的設備之一。

mural 大景片
電影布景中當背景使用的巨幅照片或圖畫。

narrator 敘述者
在影片中直接以語言為觀眾提供訊息或發表評論的人,這個人不一定會出現在畫面上。例如一般的紀錄片解說員,就是評論者。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美國電影評議會
一群電影界人士,志願性地在1909年創立的組織,以公開放映前預先試映及評價電影為其目的。直至1927年以前,這自發的評審團一直以半官方的資格來執行此任務。0930年開始每年評選十大電影及其它的電影獎項。

national film board 加拿大電影局
1939年5月由國家電影委員會及英人約翰葛里爾遜促成的一個單位。著名的新聞片系列如《世界動態》(1942-45)及《今日加拿來大(1940-45)》便是電影局的作品。在1956年電影局從渥太華遷至蒙特婁後,也大量增加法語片的製作,並成立法語小組。1960年代後,電影局亦有製作劇情長片。

new german cinema 德國新電影
1960年代初出現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興德國電影的運動,源於1962年的奧伯豪森第八屆西德短片電影節。當時有二十六位青年電影導演、編劇和演員聯名發表了一篇《奧伯豪森宣言》,宣稱要“與傳統電影決裂,要運用新的電影語言”並“從陣規陋習、商業夥伴和某些利益集團的羈絆中解脫出來”,以創立德國新電影。初期的德國新電影在國內不受歡迎,很快就陷入了經濟危機。 1975年,運動第二次出現高潮,電視台開始資助青年導演拍片,並出現了雷納溫納法斯賓達、溫納荷索和文溫德斯這些藝術上富有特色的導演。他們的影片,如法斯賓達的《恐懼吞噬心靈》(1973),溫德斯的《愛麗比漫遊記》(1973),和雪朗道夫的《錫鼓》(1979)等片。從1979年以來,運動的聲勢更加壯大,實際上已成為西德電影的主流,德國新電影在人們心中已成為一個流派的標誌,代表所有新崛起的、有各自的藝術特色的西德表青年導演的電影作品。 new wave 法國新浪潮電影
指法國1952年代末、1960年代初的新電影製作及創作傾向,其中不少新導演都是《電影筆記》雜誌的影評人,包括重要的導演如尚盧高達、法蘭蘇瓦楚浮、克勞德夏布洛、賈克希維特等人,他們大都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電影歷史傳統的高度自覺,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在主題上或技法上都與傳統電影大相逕庭。代表作如亞蘭雷內的《廣島之戀》(1959)和尚盧高達的《斷了氣》(1960)等。

nickelodeon 五分錢戲院
電影公開放映初期美國電影院的通稱。是由入場費五分錢(nickel)這個字,和希臘文戲院(odeon)這個字結合而成的。

original screenplay 原著劇本
電影編劇根據自己的構想所寫出來的電影劇本,而非自現成的小說、戲劇或歌劇所改編的劇本。

out of sync 音畫錯位
剪接聲畫拷貝時,由於音畫合成的工作做得不夠精確,以致聲音與其相應影像對不齊。這種疏失在演員講話不對嘴時最為明顯。

outline 故事大綱
一個電影故事的綱要。通常是把電影成本中的主要情節和處理方式,用簡要的文字表達出來。

overexposure 曝光過度
指由於光圈開得過大、底片的感光度太高或曝光時間過長所造成的影像失常。

ovwr-the-shoulder shot 過肩鏡頭;
拉背鏡頭隔著一個或數個人物的肩膀,朝另一個或數個人物拍取的鏡頭。過肩鏡頭的拍攝距離,大致在中景到中特寫之間。

panavision 潘娜維馨體
一種寬銀幕電影系統的商標名稱。第一部以超潘娜維馨體製作的電影是《賓漢》(1959)。

parallax 視差
指攝影機中,觀景窗和鏡頭所取到的景框有差異之謂。

parody 嘲仿
開別的影片或其它作品玩笑的影片或片段。開玩笑的對象通常是比較嚴肅的作品。例如《閃亮的馬鞍》(1974)嘲仿的是西部片,《新科學怪人》(1974)嘲仿的是恐怖片。

pathe 百代電影公司
於1896年建立的一家法國電影公司。以一隻昂首高唱的公雞為片頭標識,發行將近四十七年,至今百代二字仍與定期新聞片的製作連在一起,例如華納百代新聞片。此外,這個字也指由百代電影公司製造的攝影機牌名。

performer 正式演員
在一部電影中,擔任了至少一部分說、唱或舞蹈表演的人。與臨時演員、龍套演員有別。

pickups 補拍鏡頭
在電影已經依照正常作業完成拍攝後,再補拍的部分。

playback 配樂拍攝
歌舞片常用的一種拍攝方式。在拍攝之前先把音樂或歌曲錄好,拍攝時再現場播放,讓演員就著樂聲同步做唱作的表演。 point of view 觀點
指拍攝者擇取某一觀視者地位,而與被攝物形成客觀或主觀關係之意。客觀觀點不想讓觀眾注意到攝影機的存在,也不想讓觀眾注意到人物的觀點。主觀觀點則使攝影機居於主動地位,攝影機的鏡頭儼然就是劇中人物的肉眼或心理。此外,在拍攝腳本中,觀點一詞(縮寫pov)也常被用來指示代表的人物觀點,以方便攝影機的定位。

political film 政治電影
直接表現真實政治事件、政治運動和政治思潮的影片,或反映當代某一重大社會政治問題的影片。如柯斯達加華斯的《大風暴》(1969)、《大冤獄》(1970)。

preview 試片
一部影片公演前,基於影片交易、新聞發布、或宣傳等目的,而舉行的放映活動。還有一種為試探觀眾反應而進行的試片。又稱sneak preview。

printing 印片
在沖印廠中,把一個底片的影像利用光的調製複製到另一個底片的過程。

producer 製片;
製作人一部影片行政上的監督者,地位和負責藝術的導演並駕齊驅。製片負責為一拍片計畫籌措資金、購買電影劇本和延聘導演與其他重要的相關人才。他所做的決定往往直接影響到影片的品質。名家如大衛塞茨尼克。

production manager 執行製片
製片工作的實際執行者。負責調度整個拍片過程的行政與後勤工作。

production value 製作水準用以指稱一部影片布景、服裝、攝影、燈光和聲音品質的一種商業概念。

projection 放映
將影片上的影像借光線呈現在銀幕上就叫放映。

progaganda 宣傳片
指為了增進國家內部或集團之間的團結,或為了改變、瓦解國民對敵對或中立集團的觀感而拍攝的影片,特別是在戰時。

publicist 公關
在電影工業中,參與電影推廣和發行工作的人

publicity still 宣傳照片
在電影攝製期間或前後,為了打廣告、做公關或做電影院櫥窗展示而拍的照片。

puppet animation 木偶動畫
以立體木偶而非平面素描或繪畫來拍攝的動畫影片。

quota 配額制度
最覺見的一種電影保護政策,規定進口影片與本國影片要成一定比例。

remake film 重拍影片
根據以前拍過的電影故事拍攝的電影。《驛馬車》原是1939年的片子,1966年又拍過一次,名叫《關山飛渡》。

rko 雷電華電影公司
美國的電影製作公司,在1928年成立,涵蓋製作、發行、放映等業務。在1930年代及1940年代出品的著名影片,包括佛雷亞斯坦和琴姐羅傑絲合作的歌舞片,一系列高品質的恐怖片,由凱薩琳赫本和卡萊葛倫所主演的喜劇片,以及亞弗希區考克的《深閨疑雲》(1941)和奧森威爾斯的《大國民》(1941)。1951年退出電影圈,轉向無線和有線電視發展。

rough cut 粗剪
在剪輯過程中,將鏡頭和段落依大概的先後順序加以接合的影片初樣。根據確切剪接點剪接出來的片子,則叫精剪。

running time 片長
以標準速度來放映一部影片所需的時間長度。劇情電影的長度也形成大約在90分鐘到130分鐘之間。
scenery 布景 指在攝影棚內或拍攝現場由人工布置和搭建的景物。

score 配樂
根據電影的色彩、情緒、氣氛、人物、情節發展而創作,緊密地為表現影片主題和劇情服務的樂曲。

screen 銀幕
一種由反射性或半透明的材料製成,其表面可供投射影像的電影放映設備。

screen test 試鏡
用拍攝一段影片的方式,來決定某人是否適合當演員,或某演員是否適合於演出一部影片中的某個角色。它與另一個字audition相互通用。

second unit 第二工作組
一個編制完整的製作人員組合,通常負責拍攝不需要導演或主要演員在場的影片部分。

semiology 電影符號學
隨著法國結構主義思想運動的勃興,於1960年代中葉誕生的套用符號學理論,為研究電影藝術的一門符號學新分支。它運用結構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分析電影作品的結構形式,基本上是一種方法論。
sensurround 臨場音響
為製造特殊效果而設計的一種電影音響系統,多半用於增加動作片之氣勢,例如《大地震》(1975)。

sequel 續集影片
情節發展延續前一部影片故事的電影。續集通常因為前一部影片的票房好,想將它所造成的魅力再加利用而拍攝的。例如《教父》(1972)、《大白鯊》(1975)都拍過續集。

serial 續集電影
1912年至1920年間風行之電影風格,每一集人物、地點連貫,大都為好人與惡人相鬥,總在最後一刻結局揭曉前喊停,觀眾必須繼續看下回才知結局。

seres film 影集用相同的人物,演出型態風格相近的故事之電影,每一集的長度通常都與劇情長片相當。如今,影集已變成電視節目的一種標準型態。

sexploitation 性剝削電影
專以色情來滿足大眾口味的影片。

shooting ratio 拍攝比例
拍攝時所用底片長度,與實際放映的影片長度之比例,例如拍攝時用了五萬尺底片,而放映時才用了一萬尺,就是5:1的拍攝比例。

shorts 短片
放映長度較短的影片,一般指全長不超過三十分鐘。

slapstick comedy 鬧劇
取法粗魯、帶攻擊性動作之喜劇,以不造成傷害的暴力行為為其重點。英文的典故來自一副由兩塊木頭組成的拍板。最早出現鬧劇的是盧米埃的《水澆園丁》(1895)。 sleeper 連珠電影
首映時沒沒無聞,但後來被影評家“發掘”出來的好電影。

slow motion 慢動作
影像之進行,較其自然運動為慢的一種特殊效果。是以加速攝影的技術達成的。

soft focus 柔焦
利用特別的濾色鏡片,或將紗網或其它的散光器材置於鏡頭前,以拍攝出略微失焦的效果。經常被用來創造浪漫的氣氛。

source music 現場音樂
自場面某處發出之音樂,如收音機、留聲機或樂團之演奏,是背景音樂的一種。

split-screen process 分割畫面
以線條將畫面分成數個獨立視像區域的暗房技巧。在《天羅地網》(1968)和《辣手人魔》(1968)這兩部片子裡面,分割畫面用的特多。

spotlignt 聚光燈
照度強、照幅窄、便於朝場景中的特定區位集中照射的燈,是攝影棚內用得最多的一種燈。

star 電影明星
在銀幕上取得一定藝術成就或有票房號召力的電影演員。

steadicam 攝影機穩定器
一種輕便的電影攝影機機座,可以手提。它在1970年代逐漸為人普遍使用。在《洛基》(1976)的練拳場面中,攝影機穩定器充分發揮了它的妙用。 stock footage 資料片
製作一部影片用到其它影片的畫面時,該段畫面就叫資料片。《廣島之戀》(1959)就用了很多廣島原爆的紀錄片做資料片。

story board 畫面分鏡劇本
以草圖、繪畫或照片,依連戲順序將影片段落或整部影片的主要動作和敘述流程摘述出來。廣泛地被用在卡通片的製作,以及呈給客戶審閱的電視廣告影片企劃中。

story editor 編審
電影公司編劇部門的職員,職責在審閱故事大綱,並對讀稿員所提供的戲劇或其它文字材料加以評估。

studio
1.製片廠 製作影片的複雜生產機構。如好萊塢的大製片廠。
2.攝影棚製片廠的主要生產建築。可以其中搭置布景,安排各種燈光設備,以進行影片拍攝工作。

subjective shot 主觀鏡頭
表示片中角色觀點的鏡頭。當角色掃視一場面,或在一場面中走動時,攝影機代表角色的雙眼,顯示角色所看到的景象。

subplot 次要情節
一電影故事之次要發展。它往往觸及主要情節或豐富主要情節。

super-8 超8毫米電影
1965年上市的8毫米影片,多用於拍攝業餘電影和教育影片。

sync 音畫同步為synchronization與synchronism的縮寫,指電影畫面和聲音保持一致的對應狀態。

synopsis 故事梗概
為電影所寫的簡要故事綱要,亦稱“本事”。

take 鏡次
在攝取一個鏡頭或一個場景時,攝影機的一趟啟動停止,稱為一人鏡次。有時候一個鏡頭的完成需要拍很多鏡次。

technicolor 特藝彩色
一種彩色電影的攝製系統,由柯達公司出品。在1950年代之前,幾乎是彩色影片的代名詞。

text 本文
電影批評用語。指可以在電影空間、時間中存在的任何表意系統。詳細地研讀影片本文是電影符號學的重要範疇。

theme song 主題曲
代表影片主題的歌曲,或因風行而被認為對一影片具有代表性的電影插曲。如《銀河》(moon river)則是《第凡內早餐》(1961)的主題曲。

third cinema 第三電影
泛指第三世界電影工作者所製作的反帝、反殖民、反種族歧視、反剝削壓迫等主題的電影。

three-dimensional film 立體電影
以特殊的拍攝方式使影片放映時能夠對觀眾產生立體效果的一種電影,簡稱“3d”電影。

tie-in 電影附加產品與一部電影相關連的各種商品,最常見的情況是同時出版改編的小說或原聲帶專輯唱片。例如《蝙蝠俠》(1989)的附加產品多達一百多種。

todd-ao 陶德寬銀幕
由陶德公司研究發展的一種寬銀幕系統,它用的底片規格是65毫米,而且只需要一部攝影機和一部放映機。《奧克拉荷馬之戀》(1955)和《環遊世界八十天》(1956)是最先採用陶德寬銀幕系統的影片。

tracks 移動車軌道
鋪設在地面供移動車滑行地軌道。

transition 轉場
自一場景轉至另一場景,或自一段落轉至另一段落時,所採用的種種方法。

20th century-fox 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
1935年透過合併而成立的一家美國電影公司。由戴立歐柴納克擔任重負責人達四十年,現被併購於梅多克的新聞集團之下,是好萊塢主流的製片廠之一,代表作為《鐵達尼號》(1987)(〈泰坦尼號〉)。

typecasting 類型選角
依演員的長相、氣質、特徵等性質,來決定適合他演出的角色。一個演員一旦在銀幕上演活了某種角色,他就會把這種角色一直演下去。

united artists 聯美公司
1919年由四位著名導演及演卓別林、范朋克、畢克馥、格里菲斯出資創建,逐步發展成為控制美國電影生產和發行的八大公司之一。在1981年併入米高梅公司,改稱為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以出品007系列電影知名。
viewfinder 觀景窗
攝影機本身固有的或附加在鏡頭外的一種取景裝置。

vistavision 維士寬銀幕
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一種寬銀幕系統。

wide screen 寬銀幕電影
比傳統標準銀幕更寬的一種銀幕規格。把放映畫面予以展寬,使觀眾擴大視野,增加臨場真實感。

wipe 劃接
轉場的一種手法。所謂劃,指的是一個鏡頭自銀幕的一端向另一端移動,而划去前一個鏡頭之意。

writer 編劇
編劇在整個電影的製作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為一部電影提供故事劇本或電影劇本。亦稱“screen writer”。

x-rated movie x級影片;成人電影;春宮片
美國電影分級中的一個級別,為“十八歲以下青年不準進入”之代稱。

zoetrope(wheel of life) 生命迴轉盤
一種十九世紀的動畫機器,是威廉霍納發明的。視覺暫留的原理在電影發明之前用以說明。美國導演柯波拉以此作為其製片公司的名字。

zoom shot 伸縮鏡頭
指不改變攝影機及被攝對象,僅改變鏡頭焦距即可獲得從全景漸變至近景(或反之)的電影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