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雅思閱讀備考經驗--痛並快樂著(下)

  過了一兩天吧,我忽然想通了。具體的過程很難描述,但是我特別感謝我的同班同學“我不會游泳”,我想不通的時候常向他發牢騷,那段時間我們還在準備公選的“心理諮詢理論與技術”的考試,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也許就漸漸看開了。當然,這也許也是心理學的力量。所以建議有興趣的同學,如果有鬱悶的時候,去看看孔維民編著的《心理諮詢與治療》,個人推薦跟“認知療法”和“森田療法”有關的章節,對了解自己,調節心理狀態會有好處的。
我說的“想通了”的意思是我改變了自己的想法。我不再堅持“雅思的思維不是一般的思維”的想法。雅思既然把自己稱為一種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那么它就不可能規定某一種思維作為解題的唯一途徑,即便英國的思維有獨到之處,也不代表別國的思維無法正確解題。想通這一點之後,我便輕鬆多了,因為這意味著我又可以隨心所欲地做題,不會前怕狼後怕虎了。一個典型的例子跟我之前提到的“雅思不考推理”有關。真的不考嗎?未必喔。
掙脫了所有條條框框之後,雅思閱讀反而變得清晰起來。如果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雅思閱讀應該怎么分題型做,那么我做閱讀的方法不外乎基本的幾種, scanning for specific details, summarizing the main idea, inferring the author‘s opinion,或者將這幾種綜合起來用。每種方法當然還可以細分下去,比如利用什麼樣的關鍵字進行搜尋,要注意每段的首句和末句等等,但是我比較信奉《笑傲江湖》裡面令狐沖練劍的方法,當你把所有的劍招都忘掉之後就可以做到無招勝有招了。
具體到雅思閱讀上面,就是我喜歡用一種方法去對付所有的題目,這樣我就不用費神去挑選方法了。做flow chart, table, matching之類的題目的方法難道實質上有什麼不同嗎?就是認住一個最好認最好找的詞語或者中心意思,在讀文章的時候把它標記下來咯——簡而言之, “定位”。記得我的男友提過一個問題,雅思的學術類閱讀一共三篇文章,每篇文章後面有十幾道題,怎么記得住那么多關鍵字呢?我覺得這個問題其實很經典。我不知道別人的回答是什麼,我的答案是:記不住。以往的考試,每篇閱讀後面的問題一般是4-8道,我一般讀完文章就可以把題目做得七七八八了,但是雅思的題目太多,我不可能做到,因此我做雅思題目的方法稍有不同。
我會把題目都先看一遍,主要是了解有什麼題型,大概記一下有什麼特殊的標誌詞,看看要留意哪方面的事情,之後開始讀文章。我讀文章的時候一般不會跳讀,而是變速閱讀,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放慢速度,因為這常常是明示或者暗示作者的態度,觀點和目的的地方,同理每段開頭和結尾慢速,對於顯然無關的細節部分加快速度,遇到跟後面題目有關的細節部分我就會翻到相關題目去做題——也許很多人會不喜歡這樣做,因為這樣有打斷思維,打斷閱讀過程之嫌。不過鹹魚青菜,各有所愛啦,最重要是找到自己做得最爽的方法——尤其是流程圖,一旦碰到了,很快就做完,即使對於那些難度較高,隱蔽程度較高的細節題也不容易漏掉。做完一題就順便瞄一下其他題目中標出來的詞,再回去繼續讀文章,一邊讀,一邊就可以把list of heading做下來。這樣其實讀完一遍文章之後,題目同樣做得七七八八了,而且文章讀得比較仔細,因此對剩下的題目也胸有成竹,知道怎么找答案。這樣子,我一般做完三篇文章只用45分鐘左右,比之前用東方的方法做要快,做起來也比較爽。
對於之前最令我頭痛的tfng的題目,我也有了不同的看法。做那種題目,不是一個“思維”的問題,而是判斷標準的問題。我們不必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但是我們要儘量準確地把握明確的判斷的尺度:同是表達可能性的題目,為什麼在這裡是t,在那裡是ng,是不是跟文章的意圖或者文章的言外之意有關?
對於一些特別模糊的題目,我用了一種特別的方法,這種方法沒有經過別人的驗證,只是作為一種可能性在這裡提出來:其實是做數學題的時候採取的“正難則反”的曲線救國戰術。如果一個命題的逆命題成立,那么這個命題本身就是錯誤的;如果不肯定,那么就是ng;如果錯誤,那么原命題就正確咯。
在考試之前,我覺得自己已經把閱讀調整到最佳狀態,錯的題目都在3個以內,因此本來期望很高的……
回頭想想,如果我是先親身感覺一下雅思的題目,用自己的方法嘗試去解題,然後再了解每種題型的技巧,作為一種補充和完善,那么我準備閱讀的過程也許就不會那么痛苦。
前車可鑑,烤鴨們一定要清楚自身的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