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立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幾點思考

 我國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已有一些年數了,但是正式納入制度化軌道時間不長。一些基礎工作有待於規範和完善,比如目前尚未建立科學、統一、明確的經濟責任評價指標體系。在審計實務中,各地各單位審計機構確立的評價指標各不相同,隨機性大。其中一些指標給評價工作帶來了一些問題,從而削弱了該項審計的嚴肅性。如何建立完善的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是審計工作亟待解決的課題。筆者擬就設定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業領導人任期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有關問題談一點看法。 
一、評價指標體系設定的基本思路 
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要圍繞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業領導人員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暫行規定》及盛市人大頒布的《國有企業法定代表人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條例》規定的經濟責任審計內容來進行。即通過所設定的若干個量化審計評價指標,客觀、公正的反映和評價特定責任人在任期內執行國家財經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情況;企業資產、負債、損益相關的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情況;企業投資決策及其效果情況等,明確其經濟責任。 
二、評價指標體系設定的基本要求 
㈠設定原則 
1.藉助性原則。由於經濟責任審計數字分析資料主要是來源於財務部門對經濟事項的會計記錄和反映。因此設計的評價指標要藉助現行的財務評價指標併力求與現行財務會計核算口徑一致,但是要保持審計評價與財務評價特質上的差異性。要對每一設定指標的內涵、外延進行界定。 
2.重要性原則。在藉助財務評價指標進行設計時,由於財務指標數量很多,到底需要設定幾個指標或哪幾個指標才能滿足該項審計內容的需要。這就要從指標重要性、實用性的角度出發。抓住和採用有代表性、能突出重點而又簡易的指標。而不要使設定的指標多而不精。 
3.評價的多重性原則。為對一個經濟責任審計事項作出正確評價,通常需要從兩個角度或兩個以上角度進行,因此在指標的選用上,不能只選擇單一指標評價某一方面的得弊優劣。要考慮指標的內在聯繫,需要將不同性質、方向的指標融為一體作出判斷。 
4.動態原則。隨著經濟形勢的進一步發展,我國的統計制度、稅收制度、財務會計制度也將會發生新的變化,傳統的財務評價指標體系將凸現出其局限性,一些嶄新的財務評價指標的出現成為可能和必要。因此審計評價指標也將隨著經濟的發展變化而變化,根據需要增刪相應指標。 
5.指標設定的局限性。由於經濟責任審計內容中有些事項只能用定性化信息反映,這些定性信息即所謂\"活\"的情況是審計評價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故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存在其局限性。因此,在審計評價實務中,不能只盲目遵從量化指標,而要堅持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 
㈡指標分類 
一是按《暫行規定》、《審計條例》規定的審計內容來劃分。 
1.評價企業資產、負債、損益相關的經濟指標完成情況。⑴盈利能力方面的指標。如:銷售收入、利潤總額、銷售利潤率、淨資產收益率等等。⑵資產運營狀況的指標。如:應收帳款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等等。⑶負債狀況及償債能力的指標。如: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等等。 
2.評價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情況的指標。如: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 
3.評價企業投資決策及其效果情況指標。如:長期投資收益率等。 
4.評價企業發展能力狀況的指標。如:銷售增長率、市場占有率等。 
5.評價執行財經法規制度的指標。如:違規違紀金額、違規違紀比率等。 
二是按直接指標和間接指標來劃分。直接指標,亦稱絕對數指標。即指企業財務報表項目上的或統計報告項目上的指標。如:銷售收入、利潤總額等等。間接指標,亦稱相對數指標、比率。即指根據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財務項目數據或統計項目數據的內在經濟聯繫所計算的指標。如:銷售利潤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市場占有率等等。 
三是按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來劃分。財務指標即反映企業財務狀況方面的審計評價指標。非財務指標即反映非財務環節的如企業產品質量方面、市場產品占有率方面、企業的創新能力方面等的指標。這類指標可以測評企業盈利的可持續性和增長潛力。 
㈢評價標準 
1.歷史標準。以該企業實際完成的指標與上年實際水平或歷史先進水平比較作為評價標準。 
2.規定性標準。經批准的經營計畫、指標、定額等。以及有關法律法規對違紀違規數的定量標準。 
3.社會標準。國內同行業部門當前達到的平均水平。這種標準是從社會角度來考核企業有無效益及其好壞程度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