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指導:學校建築

學校建築包括中國小校建築和高等學校建築。

1.中國小校建築的規模及布點。一般國小為六年學制,正常情況下分為12班、18班、24班等。中學分為18班、24班、30班等。學校的布點應根據各區、居民點及小區規劃人口數量,均勻合理布點。國小服務半徑不宜大於500米,中學服務半徑不宜大於1000米。選擇學校校址應考慮周圍環境安靜、衛生、陽光充足、空氣新鮮、有良好的社會安全環境。中國小校建築總平面布局:學校用地由校舍建築用地、體育活動用地、實驗及綠化用地等三部分組成。各部分內容布置應滿足使用要求,功能分區明確,既要聯繫方便,又要避免相互干擾和影響。校舍由教學用房、辦公用房及生活服務用房組成。教學用房由普通教室、專用教室、公用教室、實驗室、圖書閱覽室、科技活動室及體育活動室幾部分組成。普通教室是教學用房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對教室的設計不僅要有足夠的面積,而且座位布置排列應合理。教室應有良好的採光和日照,但要避免陽光直射。教室應有良好的聲環境,避免外界噪聲的影響。教室還應有良好的室內溫度要求,夏天有良好的通風,冬季有採暖和換氣設施。中國小建築的實驗室和各種專業教室設計應根據使用要求,充分滿足不同功能使用的各種需要來布置平面及各種設備。

2.高等學校建築。高等學校有大學、學院和專科學校等三類。高等學校的總平面布置主要應考慮功能分區合理,聯繫方便,環境優美,且要考慮發展用地。高等學校分為教學中心區、科學研究區、體育活動區、實習工廠區、後勤服務區、學生生活區六大部分。教學中心區是高等學校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位於校區核心。校區主體建築可以是教學主樓,也可以是圖書館、科研中心等部分。高等學校教學建築主要包括一般性教學建築,主要指普通教室及公共教室。專業性教學建築,主要指各種實驗室和專用教室、科研性建築、實習工廠等四部分。圖書館建築是高等學校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設計要突出使用功能,宜採取開放型布局,以開架閱覽為主,同時應考慮圖書館工作自動化、圖書借閱、閱覽現代化設備的發展趨勢,為教師、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