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之路怎樣才能一帆風順

聯考後不少考生已經啟動出國留學計畫,而部分高一、高二的學生也對出國留學“蓄謀已久”。但留學之路怎樣走才能一帆風順呢?在“第六屆上海現代教育培訓和出國留學展覽會”開幕前夕,筆者採訪了有關專家請他們指點迷津。

英語國家最受青睞

目前高中生出國留學在公司業務中的比重約為20%,比例還是較高的。今年受留學政策放寬等利好訊息影響,到加拿大留學的學生顯著上升;而到英國留學的人數有所下降,原因是英國留學學費高,很多人出於經濟考慮轉投其他國家。但即便如此,英國還是學生留學的熱門國家。

目前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加坡、英國最受留學者青睞。這幾個國家都是大英國協體系,以講英語為主,國內學生從國小習英語,在語言上沒有太大的問題,家長一般也傾向於選擇英語國家。除此之外,它們的教育體制比較好,學歷也大多得到我國的認可。目前包括學費和生活費在內,留學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每年大約15萬元左右,新加坡約每年需10萬元,而英國比較貴,每年需25萬元左右。

物質、精神都要準備

留學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學生和家長在物質和精神上面都要作好準備。

首先是資金準備。現在有些學生家庭並不十分富裕,看到身邊很多人選擇出國留學,自己便也放棄了在國內上大學的機會,選擇出去讀書,這本身就是一種冒險。經濟相對比較困難、收入不十分穩定的家庭,應慎重考慮出國留學的決定。如果因經濟問題而影響到學生在國外的學習和生活,就得不償失了。

其次是學生自身的準備,包括學習能力、生活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很多家長有這樣的想法,在國外只要有錢就能解決一切。其實不然,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也非常重要。以英國為例,與國內很多大學的“嚴進寬出”不同,英國的大學是典型的“寬進嚴出”。有些家長送孩子出國讀書前,根本沒有認真考慮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強烈的學習願望和足夠的學習能力。如果缺乏這些,很難說學生是否能堅持下來,是否能如願拿到學位。選擇出國留學,本身就是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一種考量。家長和學生應該慎重考慮在國外生活的種種困難,而不應覺得出了國就是進了“無憂谷”。

不同情況區別對待

留學前期準備是一件複雜的工作,要考察包括留學國家概況、簽證政策、留學政策、教育制度以及孩子本身在內的諸多問題。家長和學生應事先做好留學和職業規劃,分析究竟走怎樣的道路才更適合學生的發展。一般國外高中、大學都有職業輔導師,他們會對孩子作綜合的專業測評,為他們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所以孩子到了國外也可以多向他們討教。

很多考分差一點就能達到重點高校的學生,可以到國外就讀一流大學。他們一般是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只是聯考沒有發揮好罷了,以他們的數理化水平,進入國外名牌大學應該不是問題。

如果成績屬於中檔,甚至比較差的,可以嘗試一下二三流大學。“我們注意到這樣的現象,90%在國內學習比較差的學生,到了國外發展反而比在國內更好。這主要是教育模式的不同,我國基本上是應試教育,有些學生思維敏捷,卻比較調皮,成績一直不甚理想。而國外比較注重個人發揮,這些孩子往往可以如魚得水。”

至於語言關問題,大可不必擔心。因為現在的學生普遍擁有不錯的英語基礎,在國外只要進行3-6個月的英語強化培訓就沒有什麼問題了。她建議,一開始到國外的時候可以住在居民家裡,稱之為homestay,可以讓孩子更快適應語言環境。

謹慎選擇避免誤區

留學對於學生來說是一件大事,需要非常慎重的考慮。夏海蓉說,有些家長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概念,社會上流行什麼就希望孩子讀什麼,非熱門專業不去。其實熱門專業不是絕對的,當前熱門的專業可能4年之後變成冷門了,關鍵是要看怎樣才適合孩子的發展。

有時候她會建議一些孩子出國讀大專,但是家長往往不肯,認為出那么多錢到國外讀大專根本沒意思。“其實有些孩子工科比較好,動手能力特彆強,很適合做灰領。國外有些國家特別需要這樣的人才,薪水很高。”目前普遍存在的另一個誤區是對留學期望太高。許多人把留學當作是人生輝煌的跳板,認為只要出國“鍍了金”就萬事大吉了。可如今形勢已經變了,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家庭能夠負擔孩子的留學費用,出去的人越來越多了;另一方面,學成回國的海歸也越來越多,在職場上找份稱心的工作也變得愈發困難。所以,只要“海歸”回來就能找到好工作的想法,其實是不現實的,還是應該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出國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