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油畫回顧與展望

——觀市政協書畫藝術研究會會員油畫作品展

縱觀中國油畫發展的歷史,早在明萬曆年間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將油畫繪製的天主像、聖母像介紹到了中國。雖然天津在明、清並沒有發現重要的油畫畫跡和傳播的記載,但是,天津作為非常重要的漕運中心和海陸樞紐,隨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傳入,必然少不了宗教油畫的傳播和影響。1884年國子監司業潘衍桐曾奏請開設藝學科,奏準後分南北洋開科,北洋即在天津。於是,天津成了全國率先開設新式學堂及西洋繪畫課程的重要城市之一。

有史記載,1905年8月,天津籍學子李叔同自費留學日本,入東京上野美術學校西洋畫學科學習油畫。畢業回國後,於1911年,應聘在天津“直隸模範工業學堂”任教。他是將西洋畫和西畫教育引入中國的先驅之一。

李文珍是天津美術界有突出成就的美術教育家。20世紀30年代末他畢業於北京國立藝專,雖然他一直在天津耀華中學任教,但在美術界卻有著很高的聲望。他的油畫用筆潑辣、狂放,色彩沉著、濃郁,是典型的“表現”畫風。他的教學注重啟發、誘導,培養了一大批在中國美術界有一定影響並有獨到探索的畫家。畢業於上海藝專,後又留學日本的李駱公,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天津美院前身河北藝術師範學院任教。他那“艷而不俗、沉鬱厚朴”、堅實、迅捷、大刀闊斧的“表現”畫風與當時中國畫壇流行的蘇派寫實畫風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並在天津美術界形成深遠的影響。二十世紀50至70年代,天津油畫的創作隊伍已逐漸壯大,主要有三大主脈:一是以李文珍、李駱公為代表,包括穆家麒、康明瑤等留日歸國的畫家,注重從學理角度研究西洋油畫表現體系,教學靈活、崇尚創新,強調“表現”語言探索的一脈;二是以秦征、傅乃琳、鄧家駒、鄧乃榮、沈堯伊、劉天呈、張京生、王元珍、胡崇禮為代表的得益於中央美術學院體系和延安“魯藝”傳統,受蘇派影響,相對注重主題內容的一脈;三是以張世范、邊秉貴、劉貴賓為代表,得益於河北藝術師範學院教學模式,即注重油畫語言的探索和主題性創作,又一專多能、觸類旁通、中西兼顧的一脈。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步步深入,中國美術界自覺地產生了藝術創作的“本體”意識。曾受教於羅馬尼亞著名畫家博巴並參與其“培訓班”的張世范,在任天津美院繪畫系主任和教務處處長期間,在參與學院教學和學院教學體系的建構過程中融入了博巴創作———重表現、重精神、重本質、重民族文化精髓的理念。相對寬鬆,又具有一定原則的油畫教學,使一批油畫專業的青年學生脫穎而出。在“第二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中,葛雲波的《黑煤子》、孫建平的《劇終》、周世麟和馬元的《路障》、鄭岱的《春集》相繼獲獎。1985年,在“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術作品展”中,王玉琦的《野葡萄》、劉謙的《小巷》、馬樹青的《空谷》等又紛紛獲獎。

1984年9月,汲成的弟子樊海忠、孫建平、姚鐵正、王立憲等在胡崇禮和王惠林的協助下創辦了“鳴社”油畫研究會,並舉辦了第一屆畫展。自1984年至1988年間,“鳴社”曾舉辦過5次展覽,幾乎與中國改革開放後現當代美術的第一個繁榮期(1985—1989年)同步,從啟蒙、倡導到蓬勃發展,直至最高潮。與此同時“十個點”、“無花果”、“bt畫展”、“融·藝術展”等此起彼伏,天津油畫呈現了一時興旺的景象。

90年代,中國美術進入了相對沉靜、反思的時期。1993年春,十幾名中青年畫家在經過了“鳴社”、中國改革開放後現當代美術的第一個繁榮期、“八九現代藝術展”相對情緒化的宣洩階段、消解傳統禁錮階段之後,開始思考油畫語彙現代化及本土化層面的進一步轉換和推進問題。由孫建平、張勝策劃,樊海忠、李志強、馬元、張德健、江海、王琨、鄧國源、周世麟等參與,成立了“天津現代油畫協會”並舉辦了第一屆畫展。這次畫展使天津的中青年畫家在沉靜反思之後又迸發了新的生機。但他們深知,必須雜交、混血,才有可能改變天津油畫的整體面貌。於是,天津美術學院、天津師範大學和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積極引進外地人才,這時,安徽的蔡錦、山東的姚永、廣西的祁海平、湖南的張方白、山西的忻東旺、哈爾濱的趙憲辛、河南的張文恆、西藏的於小冬等陸續調入天津。1993年,定居加拿大的汲成回國,與天津美術學院院長張世范創辦了“油畫高研班”。他提出了一套新的教學模式,將“表現”性語彙引入教學,在全國範圍招生並在津京兩地舉辦畫展,反響非常強烈。《北方美術》編輯部在1999年年初舉辦了“生存與表現”作品觀摩展及學術研討會,不但使天津的“表現”現象從現象走向了學術,從關注自我走向了關注當代,也使天津廣義的“表現”(不僅包括油畫,也包括其他門類的創作)從地方走向了全國,乃至走向了世界。

回顧天津油畫發展的歷史,儘管“表現”性藝術非常突出,但由於天津的文化氛圍相對寬鬆、自由,其他風格、其他樣式、其他觀念形式的探索都有其自身自由發展的空間,另外,天津油畫界較少受到行政上的、商業上的衝擊,因此,天津油畫與其他城市相比,更純粹,更少功利色彩。

21世紀,是一個更加開放的年代,也是人才交流更加頻繁的年代,隨著外地“移民畫家”的不斷湧入,隨著天津畫家不斷走出以及更年輕一代畫家逐步走向成熟,天津的油畫也進入了多元並存的發展繁榮時期。近日,天津市政協書畫藝術研究會會員油畫作品展在天津古文化街古玩城政協書畫藝術館隆重開幕,展覽囊括了天津四十多位老、中、青畫家一百餘件作品。這是天津油畫界的一次盛會。84歲的老畫家秦征先生寶刀不老,拿出了帶有象徵意味的新作《勁松》。年方二十的李然,代表了看著卡通片長大的“卡通一代”,他的《我不在乎》、《排出體外》等作品表現了年輕人迷茫、困惑、幻想、逃避、自我分裂等深層的“本我”意識和個人體驗,畫面極富創意性的表達,展示了當代青年真實的生存狀態和內心獨白。張勝、江海、樊海忠3位畫家的作品,代表著具象、意象、抽象3種不同語彙的探索指向,也代表著天津畫家所特有的表現性、純粹性、非功利性的藝術追求。深受蘇派的影響,但又不局限於蘇派的張勝擅長大幅風景畫,他的《睦南花園雪景》色彩響亮、沉著、高雅,筆觸豪放,油畫意味、表現力、筆法邏輯極強。江海的《蚌》將人性與獸性、人慾與物慾、享樂與悲哀等複雜情緒通過他那特有的分解、重組的形式表現了他對自身生存環境人性、文化、精神和各種交織複雜問題的人道主義思考。樊海忠的《大海與魚群》、《錢塘夜色》、《大意象風景》等作品寓狂放於精緻、具體感受於抽象、豐富複雜於純粹之中,使油畫語彙的神秘、含蓄、晶瑩、典雅、豐潤、精微等寶石般的審美意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從巨觀角度來看,這個展覽不僅是天津油畫的一個展示,也是一個重要的總結、重要的起步,一次多元文化的對話,必將對天津油畫創作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