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註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41號——財務報表審計中對舞弊的考慮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規範註冊會計師在財務報表審計中對被審計單位舞弊的考慮,以及具體運用《中國註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211號--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並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和《中國註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231號--針對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實施的程式》,以識別、評估和應對舞弊導致的重大錯報風險,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本準則適用於註冊會計師執行財務報表審計業務。
第三條在計畫和實施審計工作以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時,註冊會計師應當考慮由於舞弊導致的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

第二章舞弊的特徵

第四條財務報表的錯報可能由於舞弊或錯誤所致。舞弊和錯誤的區別在於,導致財務報表發生錯報的行為是故意行為還是非故意行為。
第五條錯誤是指導致財務報表錯報的非故意行為,主要包括:
(一)為編制財務報表而收集和處理數據時發生失誤;
(二)由於疏忽和誤解有關事實而作出不恰當的會計估計;
(三)在運用與確認、計量、分類或列報(包括披露,下同)相關的會計政策時發生失誤。
第六條舞弊是指被審計單位的管理層、治理層、員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騙手段獲取不當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為。
舞弊是一個寬泛的法律概念,但本準則並不要求註冊會計師對舞弊是否已經發生作出法律意義上的判定,只要求關注導致財務報表發生重大錯報的舞弊。
第七條下列兩類故意錯報與財務報表審計相關:
(一)對財務信息作出虛假報告導致的錯報;
(二)侵占資產導致的錯報。
第八條對財務信息作出虛假報告,可能源於管理層通過操縱利潤誤導財務報表使用者對被審計單位業績或盈利能力的判斷。
對財務信息作出虛假報告的動機主要包括:
(一)迎合市場預期或特定監管要求; 
(二)牟取以財務業績為基礎的私人報酬最大化;
(三)偷逃或騙取稅款;
(四)騙取外部資金;
(五)掩蓋侵占資產的事實。
第九條對財務信息作出虛假報告通常表現為:
(一)對財務報表所依據的會計記錄或相關檔案記錄的操縱、偽造或篡改;
(二)對交易、事項或其他重要信息在財務報表中的不真實表達或故意遺漏;
(三)對與確認、計量、分類或列報有關的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故意誤用。
第十條對財務信息作出虛假報告通常與管理層凌駕於控制之上有關。管理層通過凌駕於控制之上實施舞弊的手段主要包括:
(一)編制虛假的會計分錄,特別是在臨近會計期末時;
(二)濫用或隨意變更會計政策;
(三)不恰當地調整會計估計所依據的假設及改變原先作出的判斷;
(四)故意漏記、提前確認或推遲確認報告期內發生的交易或事項;
(五)隱瞞可能影響財務報表金額的事實;
(六)構造複雜的交易以歪曲財務狀況或經營成果;
(七)篡改與重大或異常交易相關的會計記錄和交易條款。
第十一條侵占資產是指被審計單位的管理層或員工非法占用被審計單位的資產,其手段主要包括:
(一)貪污收入款項;
(二)盜取貨幣資金、實物資產或無形資產;
(三)使被審計單位對虛構的商品或勞務付款;
(四)將被審計單位資產挪為私用。
侵占資產通常伴隨著虛假或誤導性的檔案記錄,其目的是隱瞞資產缺失或未經適當授權使用資產的事實。
第十二條舞弊的發生通常涉及下列因素:
(一)動機或壓力; 
(二)機會;
(三)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