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法律顧問的責任有待明確

2004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國有企業法律顧問暫行辦法》明確規定,大型國有企業將設定企業總法律顧問,總法律顧問將與企業的總經濟師、總工程師、總經理助理、總會計師一道,成為企業發展的“五巨頭”。

其實,中國國有企業設立法律顧問,並非始於《國有企業法律顧問暫行辦法》,早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國務院一些部委已經開始嘗試在所屬國有企業實行法律顧問制度,原內貿部法規司還具體規定了商業企業法律顧問考試上崗辦法。1997年,國家經貿委頒布了《企業法律顧問管理辦法》,其中明確規定在大型國有企業設定總法律顧問。然而,《律師法》頒布之後,國有大型企業的法律顧問制度曾經一度陷入沉寂。不少企業紛紛取消了法律顧問機構,改為聘請社會律師參與企業的法律事務。但是,由於社會律師兼職過多,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企業的法律事務中去,使得國有企業在法律服務供給方面嚴重不足,不少企業在遭遇到法律糾紛時,不得不額外付出沉重的代價,尋求法律幫助。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有關部門又一次看到了企業法律顧問的重要性,要求國有大型企業必須設立企業法律顧問。

如果說,社會律師為企業提供法律服務旨在解決企業的特殊問題,那么,企業法律顧問主要解決企業的日常經營法律問題;社會律師將國有企業作為自己的顧問單位,而法律顧問則是企業的內部機構;社會律師接受委託,為企業提供受委託的法律事項,而法律顧問則依照規定全面負責企業的法律事務;社會律師不需要對企業決策中出現的法律問題承擔所有的責任,而法律顧問則需要對企業決策中可能出現的法律問題承擔責任;社會律師不可能跟蹤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而法律顧問則必須對企業生產經營中出現的所有法律問題負責。從這些意義上來看,企業法律顧問與社會律師相比,其素質要求不但不能降低,相反地,還應該更高。法律顧問不但要有律師應當具備的法律知識,而且還應當具備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知識。社會律師並不能替代企業法律顧問的工作。在一些西方國家,企業的常設法律顧問和企業聘請的律師一道,為企業的經營發展提供法律支持。

根據規定,國有企業總法律顧問將全面負責企業法律事務工作,統一協調處理企業決策、經營和管理中的法律事務;參與重大決策,保證決策合法性,並對相關法律風險提出防範意見;建立企業的規章制度;負責企業的法制宣傳;對下屬企業違反法律的行為提出改正意見;指導下屬單位的法律事務工作。這些權利中,既有實際的決策權,也有充滿彈性的建議權。但是,與企業的總會計師相比,企業總法律顧問的權利缺乏明確的法律來源,相應地,當企業的法律顧問由於沒有履行自己的職責,導致企業出現重大損失時,我國現行法律也沒有規定具體的責任方式。這就使得國有企業法律顧問制度所規定企業法律顧問的一切權利和義務有可能落空。

雖然在《國有企業法律顧問暫行辦法》中規定,總法律顧問玩忽職守、濫用職權、謀取私利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的,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並報請管理機關暫停執業或者吊銷其企業法律顧問執業證書,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除了吊銷法律顧問執業證書屬於行政處罰之外,國家的現行法律中並沒有規定企業法律顧問應有的法律責任。譬如,根據會計法和刑法的規定,企業的會計師如果違反法律的規定隱匿或銷毀企業的會計資料的,應當被追究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企業的總經理助理作為生產經營的直接負責人,如果造成企業重大損失的,也應當承擔刑事責任。根據註冊會計師法的規定,企業的註冊會計師參與製作虛假報表,應當單獨或者與企業的負責人一道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而企業法律顧問應當承擔的刑事責任在現行的刑法中卻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因為企業的法律顧問相對於企業的會計師、總經理助理而言,處於生產經營的後方,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因此,依照國家規定,企業法律顧問需要承擔的僅僅是行政上的責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企業的法律顧問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國家的立法機關應該在未來的企業法律顧問制度中或者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法律中,明確企業法律顧問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責任。

國有企業法律顧問制度,是國有企業因應市場經濟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新型企業制度。法律顧問是企業組織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企業適應國際競爭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重要保障。但是,企業法律顧問畢竟不同於企業傳統的組織架構,不同於以往的企業生產經營組織,所以,國家應該認真考慮通過法律的形式將這一制度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