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師中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考試筆記二

人力資源(中級)第二章


三、內容講解 


(一)需要與激勵的概念


1.需要與動機


(1)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指當缺乏或期待某種結果而產生的心理狀態,包括對食物、水、空氣等物質需要及對歸屬、愛等社會需要。


(2)動機的概念


動機是指人們從事某種活動、為某一目標付出努力的意願,這種意願取決於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人的需要。


動機有三個要素:


決定人行為的方向,即選擇做出什麼行為;


努力的水平,即行為的努力程度;


堅持的水平,即遇到阻礙時付出多大努力堅持自己的行為。


動機又分為內源性動機(又稱內在動機)和外源性動機(又稱外在動機)。


內源性動機是指人做某種行為是因為行為本身,因為這種行為可以帶來成就感或者個體認為這種行為是有價值的。


外源性動機指人為了獲得物質或社會報酬或避免懲罰而完成某種行為。完成某種行為是為了行為的結果,而非行為本身。


2.激勵


激勵的概念和作用 


激勵就是通過滿足員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從而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


激勵對於調動人們潛在的積極性、出色地完成工作目標以及不斷提高工作績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激勵的理論


1.需要層次理論


(1)需要層次


馬斯洛認為人類需要的強度並不都是相等的他將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為五種類型


①生理需要,指對食物、水、掩蔽場所、睡眠、性等身體方面的需要。


②安全需要,主要針對身體安全(例如脫離危險的工作環境)和經濟安全(例如不解僱的承諾,或是舒適的退休計畫)的需要,以避免身心受到傷害。


③歸屬和愛的需要,包括情感、歸屬、被接納、友誼等需要,例如獲得友好與和睦的同事。


④尊嚴的需要,包括內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權、成就感等需要,以及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認同、受重視等需要。


⑤自我實現的需要,包括個人成長、發揮個人潛能、實現個人理想的需要。


以上五種層次的需要可以大致分為兩大類:前三個層次為基本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主要依*外部條件或因素,後兩個層次為高級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主要依*內在因素。


(2)主要觀點


①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均有這五種需要,只是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強烈程度不同而已。


②滿足的需要是行為的主要的激勵源,已獲得基本滿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勵作用。


③這五種需要層級越來越高,當低層次的需要被合理地滿足後,個體才會追求高層次的需要。


(3)在管理上的套用


①管理者需要考慮員工不同層次的需要,並為每一層次的需要設計相應的激勵措施。


②管理者需要考慮每個員工的特殊的需要,因為不同人的需要是不同的。


③該理論還表明組織用於滿足低層次的需要的投入效益是遞減的。


(4)局限性


馬斯洛的理論由於合乎人們的直覺經驗,易於理解,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接受,對現代管理者產生了很強的影響。但是由於該理論想用一個固定的需要層次模式來解釋所有人的需要,所以遇到了一定的困難。實驗研究的結果並沒有表明人類只存在這五種需要,也沒有支持這五種層次的需要存在著階梯關係的觀點,同時也沒有證明某種需要得到滿足後就不再具有激勵作用,以及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後高層次的需要才具有激勵作用的論點。


2.雙因素理論(激勵——保健因素理論)


滿意與不滿意並不是或此或彼、二擇一的關係:滿意的反面是沒有滿意,不滿意的反面是沒有不滿意。赫茨伯格區分出了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具備激勵因素可以令員工滿意,但不具備也不會招致員工不滿。具備保健因素只能使員工不產生不滿情緒,但並不能起到激勵作用。


管理者要調動員工的積極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使員工不致產生不滿情緒,但更為重要的是利用工作本身對員工價值這類激勵因素去激發其工作熱情。


3.erc理論


奧爾德菲認為人有三種核心需要:生存需要、關係需要、成長需要。


各種需要可以同時具有激勵作用。


“挫折——退化”的觀點:如果較高層次需要不能得到滿足的話,對滿足低層次需要的欲望就會加強。


4. 三重需要理論


戴維·麥克里蘭提出了三重需要理論,認為人有三種重要的需要:成就需要、權力需要和親和需要。 


(1)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指追求優越感的驅動力,或者參照某種標準去追求成就感、尋求成功的欲望。成就需要高的人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①有較強的責任感。


②喜歡能夠得到及時的反饋。 


③傾向於選擇適度的風險。


(2)權力需要 


權力需要指促使別人順從自己意志的欲望。權力需要較高的人喜歡支配、影響別人,喜歡對人“發號施令”,十分重視爭取地位與影響力。這些人喜歡具有競爭性和能體現較高地位的場合或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