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經濟基礎貨幣與金融(三)

一 內容提要
本講的主要內容包括:金融監管、對外金融關係與政策兩部分,即課本第三部分的第四、第五節。
二 主要考點
(一) 金融監管
1,掌握金融監管的定義和經濟學理論基礎
2,掌握金融監管的一般性定義
3,掌握金融監管體制的概念和不同金融監管體制的內涵
4,掌握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的特點
5,掌握1988年巴塞爾報告的主要內容
6,掌握新巴塞爾資本協定的三大支柱
(二)對外金融關係與政策
1,掌握影響匯率決定與變動的主要因素
2,掌握匯率變動的經濟影響
3,掌握國際收支和國際收支平衡表的概念及其內容
4,掌握國際收支失衡調節的主要內容
5,掌握外匯管制的概念
6,掌握貨幣可兌換的定義、類型以及人民幣可兌換的現狀
三 內容講解
金融監管
(一)金融監管理論
1, 金融監管 
概念:即金融監督管理,是指一國的金融管理部門依照國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對金融機構及其經營活動實施外部監督、稽核、檢查和對其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處罰,以達到穩定貨幣、維護金融業正常秩序等目的所實施的一系列行為。
銀行業監管必要性:銀行提供的期限轉換功能,銀行是整個支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的信用創造和流動性創造功能。這些特性使得維持銀行業的穩定性成為必要。
2,金融監管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市場失靈理論和信息不對稱理論
(1) 市場失靈理論:金融體系存在著負外部性;具有公共產品特徵;金融機構是經營貨幣的特殊性企業,不能過分強調競爭從而影響穩定。
(2) 信息不對稱理論:銀行與存款人、借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銀行體系存在嚴重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
3, 金融監管的一般性理論
(1) 公共利益論:政府可以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來實施管制以克服市場缺陷
(2) 保護債權論:為了保護債權人利益,所以需要金融監管。
(3) 金融風險控制論:銀行的高負債經營、借短放長和部分準備金制度導致銀行體系的不穩定性,而金融資產的可流通性又使得銀行體系有著系統性風險和風險的傳導性,所以金融業比其他行業更加脆弱,金融監管尤其重要。
金融全球化對傳統金融監管理論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