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經濟師《人力資源》大綱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 工資與激勵問題的經濟分析
考試目的
通過本章的考試,檢驗考生對雇用契約所具有的特徵性質及由此而產生的激勵問題、員工和企業各自對一示同工資制度的偏好、企業可能採取的幾種主要的激勵計畫及其優缺點和改善途徑、工資率和生產率之間的關係、員工在整個職業生涯不同階段生產率的變化等問題的理解程度。
考試內容
(一)雇用契約性質與員工激勵
掌握雇用契約的性質及其特點;掌握信息不對稱問題產生的根源及其對雇用決策的影響,掌握解決雇用方面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的主要方法;掌握在對員工個人進行激勵時所存在的監督問題及其解決方式;熟悉在根據績效確定工資時所需要注意的問題;掌握在對群體中的員工個人進行激勵時所存在的公平問題的內涵,掌握在對群體中的員工個人進行激勵時所可能存在的“搭便車”問題以及員工的忠誠性對於消除這種問題所具有的作用。
(二)員工和企業對工資方案的偏好
掌握員工個人在計件工資和計時工資兩種不同工資制度之間的偏好以及產生這種偏好的主要原因;熟悉不同的工資制度對於企業所吸引來的求職者類型的影響;掌握企業對於計件工資和計時工資的偏好及其原因;熟悉企業為了激勵員工付出更大的努力而採用的三種不同的激勵計畫,掌握個人激勵計畫和集體激勵計畫的含義、優缺點和需要注意解決的問題,掌握計時工資加績效工資激勵計畫產生的原因、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
(三)工資水平與生產率
熟悉工資水平和生產率之間的關係,掌握高工資可能導致高生產率的主要原因;掌握實施效率工資的前提條件;掌握大企業通常支付高工資的主要原因。
(四)職業生涯與工資支付模式
掌握企業在員工的整個職業生涯中支付工資的“先減後增”模式的內容,掌握“先減後增”這種終身工資支付模式所具有的經濟學含義,掌握在這種終身工資支付模式中員工方面所存在的風險以及抵禦或消除風險的主要對策;掌握晉升競賽的內容及其特徵,掌握晉升競賽理論對於員工所產生的激勵作用以及需要採取的配套措施;掌握員工在職業生涯中的階段性生產率變化及其變動的主要原因,掌握員工在一個企業中的連續服務年限和其工資收入之間的關係。
第四部分 勞動保障與人事政策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