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掌握的企業所得稅基本知識(一)

企業所得稅是國家對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組織取得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徵收的一種稅。由原國營企業所得稅、集體企業所得稅和私營企業所得稅合併而來。企業所得稅具有稅負彈性大、稅率分檔選擇、計算較為複雜等諸多特點,是稅收籌劃適用最為廣泛的領域,也是進行稅收籌劃的重點稅種之一。要做好企業所得稅的稅收籌劃,必須全面掌握企業所得稅的政策規定,把握企業所得稅的籌劃要點,深入理解適用好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

企業所得稅是以納稅人的收人總額扣除各項成本、費用等開支後的淨所得額為課稅對象,是一種不同於商品勞務稅的稅種,收入的確認及扣除項目規定較多,計算程式較為複雜。

企業所得稅的徵收範圍及納稅人

徵稅範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暫行條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除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外,應當就其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依照暫行條例規定繳納企業所得稅。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包括來源於中國境內、境外的所得。

生產、經營所得,是指從事物質生產、交通運輸、商品流通、勞務服務以及國務院財政部門確認的其他盈利事業取得的所得。

其他所得是指股息、利息、租金、轉讓各類資產、特許權使用費以及營業外收益等所得。

納稅義務人

  《暫行條例》規定,企業所得稅以取得應稅所得、實行獨立核算的企業或者組織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聯營企業、股份制企業、有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組織。

  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聯營企業、股份制企業,是指按國家有關規定註冊、登記的上述各類企業。
 
  有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組織,是指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依法註冊、登記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組織。

  現階段,我國的一些社會團體、事業單位在完成國家事業計畫的過程中,開展多種經營和有償服務活動,取得除財政部門各項撥款、財政部和國家物價部門批准的各項規費收入以外的經營收入,具備了經營的特點,應當視同企業納入徵稅範圍。根據1994年5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頒發的《企業所得稅若干政策問題的規定》:對實行自收自支、企業化管理的社會團體、事業單位等組織,其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一律就地徵收所得稅。對其他社會團體、事業單位等組織取得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亦按規定徵收所得稅。

  如果納稅企業、單位改變經營方式,實行承租經營的,其納稅人分兩種情況處理:

  凡未改變被租企業名稱、未更改工商登記的,不論被租方與承租方如何分配,均以被租企業為納稅人;承租方重新辦理登記證的,以新登記的企業為納稅人。

如何計算企業所得稅

  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額=應納所得稅額×稅率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準予扣除項目金額

收入總額的確定

《暫行條例》規定,企業所得稅納稅人的收入總額包括:生產經營收入;財產轉讓收入;利息收入;租賃收入;特許權使用費收入;股息收入;其他收入。

生產經營收入是指納稅人從事主營業務活動所取得的收入。包括商品(產品)銷售收入、勞務服務收入、營運收入、工程價款收入、工業性作業收入以及其他業務收入。

  財產轉讓收入是指納稅人有償轉讓各類財產取得的收入,包括轉讓固定資產、有價證券、股權以及其他財產而取得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