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學者同等機會自考只是開了頭

  任繼愈 1916年生,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現為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著有《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中國哲學史論》等。

日前,任繼愈先生在國家圖書館分館“文津講堂”發表了“今天看科舉制度”的演講,梳理了科舉制度的優劣。在演講中,他還針對當下人才培養的缺陷,提出吸收科舉制度的優點,改變原來的考試方法,同時設立國家博士,承認自學成材的人,讓社會教育發揮起來,不一定走學校教育一條路。

科舉弊病在內容,不在制度

科舉制度的考試內容隨時代有所不同,唐朝考詩賦,看文學水平如何、字寫得如何、語言是否得體、相貌是否端正等;宋朝主要考議論時政;明朝開始,皇帝的權威進一步提高,我們看歷史上漢朝和唐朝,君臣討論問題都坐著,有個成語叫“坐而問道”就是從那兒來的。到了明朝以後,臣子站著都不行了,得跪著,也談不上坐而論道了。

科舉考試不再考對事情的看法,就指定幾種書,答案範圍也指定了,必須按照程朱註解四書的觀點來作答,叫八股文。

明清時代科舉考試考八股的內容,考程頤、程顥、朱熹對四書的註解。八股不許有自己的思想,題目出得也很怪,最初題目就是從四書裡面出一段,幾百年就那么幾本書,題目出完了,就出對答句,上一句的半句接下一句的半句。

科舉的弊病在於考試的內容,而不是考試的制度。考試的制度是在全國範圍內選拔人才,國家制定標準,大家按照標準來做,這是個有效的可取的做法。在名額分配上,長江三角洲多一些,貴州雲南等邊遠山區少一點。這種全國範圍內的定期考試使人才不間斷,增加了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要提高人的素質不能只靠學校教育

辛亥革命以後,我們的教育制度從最早學歐美,後來學日本到解放後學前蘇聯,自己傳統的制度被廢止了。只走辦學校一條路,國小、中學、大學走下來,延續到現在。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大學難考,考試越來越難,人數越來越多。教書育人,教書不是目的而是方式,目的在於育人。現在學校制度的問題在於育人面窄了,考上名牌大學的人很少,考試的內容也窄,只考學校教的內容。

我看我們國家圖書館收錄的博士生論文,雖然也有好的,但是總體水平在滑坡。有詞不達意的,有抄襲的,獨立思考的少。博士生尚且如此,大學生這種現象更普遍。有訊息說大學生考試作弊被學校開除了,大家還在議論該不該開除。

我認為一個大學生將別人的成果拿來自己用也是一種知識的貪污,若是將來當了官,對別人的利益是不是也要貪?

所以要提高人的素質只靠學校教育是不行的。教育有三條路,親職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這三個來源,現在只剩下學校一條路了。有的家長是雙職工,成天見不到孩子的面,親職教育幾乎沒有起到作用。社會教育現在也沒有行動起來。

科舉制度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在於它始終把自學放在第一位,當時也有國子監、太學,各省也有書院,但是人數很少,多數是半工半讀,用自學的方法達到國家要求的水平,這種方法和道路值得開闢,讓社會教育發揮起來,不一定走學校教育一條路。比如我們國家規定中學生的課程,社會應該辦相應的博物館、圖書館和科技館,要廣泛地設立。

機械化生產不合格博士

還有培養高級人才,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問題。過去我自己也培養過博士生,一個導師最多帶一兩個學生,很少有帶3個的,屬於師傅帶徒弟型的。

當時我在西南聯大,老師帶學生就一兩個,朱自清、聞一多、金岳霖和我的老師湯用彤都是好幾年一共才帶三四個。

用手工生產培養大量的人才是不行的,我們現在有的導師每年帶20個學生,3年有五六十個,老師跟學生有的都沒見過面,有名氣的老師分給年輕助教幫著帶等現象都存在。研究生必須寫論文發表在某些刊物上才能畢業,我問有的學生怎么沉不下心來學習呢,他說沒辦法,頭一年要學外語,第二年要寫論文,第三年要聯繫發論文還得找工作,沒時間學習。

博導、博士後也是引進來的誤區。在外國,博士後不是學位,博士後是博士畢業後沒有工作,找個博士站落腳待業,2年為期,但是在中國,博士後就是個學位。在中國,你是博導還印在名片上,外國沒有人印在名片上的,人家想你不能帶博士生怎么可能是教授呢?因為在中國,博導、博士後和住房、工資待遇都掛鈎。

要給自學的人同等競爭機會

我們現在提倡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必須靠自學為主創新能力才能發揮出來,光背書和背講義沒辦法創新。得首屆科學獎的金屬物理學家黃昆說,我先不看人家的結論,怕影響我的思路,我先自己想想,抄來抄去出不了人才。數學家丘成桐也說數學競賽對學生沒有好處只有壞處,做題能力增強了,卻減弱了獨立思考能力。

怎么改變呢?我初步的構想是要承認自學成材的人,要給他同等學力的證明,不一定入學,只要達到這個水平就行。特別是外語和語文,更要自學,大學上的課基本用不上,文章要寫得通,外語要說得好,光靠課堂講怎么行。所以要給自學的人同等競爭的機會,並且不受年齡的限制,人才教育方式放寬了,人人都能發揮自己的長處,能幹什麼的自然就都有了。現在社會上普遍發現高等技術人才少了,能動手的工人少了,念書的多了。

設立國家博士培養金字塔型的人才

有的學校為了找平衡,要設立博士點,能力不夠,湊也得培養博士。同樣的博導,差的和好的差得太遠了,有的差的給好的當學生都不夠資格。

但是職稱上大家都是博導,畢業生都是博士,這樣很不正常。

有的名牌大學,學生之間互相說:“你真傻,就像個博士似的。”那個說:“你才像博士呢!”就好像博士是貶義詞似的。

我的構想是培養國家博士,國家博士首先要具備中國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知識,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現代科學知識、現代語文知識、外語知識以及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

另外,我構想我們以後碩士和博士考試要分兩次,初試不考專業課,就考應該有的知識,語文外語政治等,必須要及格,基礎要打穩,第二才考專業,又分兩層考,一層考廣義的專業領域內的知識,另一層考專業知識。兩次考試要分開,第一次考試不合格的沒有資格參加第二次考試。現在一些細竹竿型專家,只在專業領域研究很深,專業以外的什麼都不懂,這不行。

設立國家博士首先要培養金字塔型的人才,基礎要廣,還要有高度,基礎鞏固,適應能力也強。現在有的人分配認為專業不對口,其實真正基礎廣的人很快就適應了,不用專業對口上來就能做。

國家博士不應有年齡、種族和信仰的限制,甚至不受國籍的限制,愛國華僑也可以報考。唐朝李白的朋友晁衡,就是日本人阿倍仲麻呂,在長安參加科舉考試還考取了。這樣定期考試,三五年一考,照顧地區差異,結果向全國公布,自學成材的大門向社會敞開,13億人,什麼人才沒有啊。學校的培養方式是硬性要求,達不到就畢不了業。培養人才又不是蒸饅頭,拔尖的人不是完全一樣的,數學不及格不代表不能當音樂家,文科和理科也一樣,錢鍾書數學很不行,照樣上清華,按照現在的制度,根本進不來。

現在從國小到大學要20來年,真正自學成材的人用不了20年。

提問

“自學考試只是開了一個頭”

新京報:您在演講中說到了承認自學者的問題,現行的自學考試制度其實也是一種承認的機制,為什麼您認為現在還是在走學校教育一條路?

任繼愈:自學考試只是開了一個頭,博士、碩士不能自考,高學歷人才實際上還是走學校一條路。

新京報:您提出吸收科舉制度自學的優點,並提出了新的考試方法,新的考試方法的目的是什麼?

任繼愈:我提出的初試考語文、政治、外語等,首先是把基礎知識打牢,語文和外語只有自學才學得好,學校學不好。像西南聯大,除了基礎課之外,選課非常自由,學生的視野就廣闊多了。新的考試方法實際上是為了培養金字塔型的人才。

反過來說,我們的大學生選課的自由太小了,這主要是受前蘇聯的影響,歐美也不是這樣的。

新京報:您認為竹竿型人才的局限在哪裡?

任繼愈:先天不足,當時用得上,爬高了就不行了。

新京報:如果您的想法落實,國家給一些自學成材的人授予國家博士,國家博士由哪個單位頒發?

任繼愈:國家博士學位應由國務院頒發。

新京報:但也有一個評審機制的問題,我們如何認定哪些人可以獲得?如果有人有一點學術成果,但不足以獲得這個稱號,但他認識某個評審人,藉此牟取到國家博士怎么辦?

任繼愈:只要有學術成果的自學者都可以申請,一些學術權威人士也可以提名。評審機構應當吸收有學術界權威人士參加。另外,加強評審過程的監督,使整個評選過程公開化,透明化。對於營私舞弊者引進司法機關介入。只要大家注意這個問題,具體的方法總是會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