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教材觀點回答問題CPA應試技巧三

 2.判斷題的特點與答題技巧

判斷題通常不是以問題出現,而是以陳述句出現,要求考生判斷一條事實的準確性,或判斷兩條或兩條以上的事實、事件和概念之間關係的正確性。你的答案是指出它的正確或錯誤。判斷題的類型有許多種,有的直截了當地陳述了事實,考生的任務是確定事實的對或錯,如:“持續經營假設為企業採用歷史成本提供了前提條件。”有的包含了事實與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你必須判斷這些事實和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對還是錯。如:“某建築裝飾材料公司,一方面批發、零售貨物,另一方面又對外承接安裝、裝飾業務。對於這類混合銷售行為,應該視同銷售貨物,就其取得的銷售收入和勞務收入一併徵收增值稅。”在這個問題中,你既要判斷上述行為是否屬“混合銷售行為”,又要判斷這種“混合銷售行為”是否應繳增值稅。

要構思一個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的命題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說某道命題正確時,它必須一直都是正確的。因此,判斷題中常常含有絕對概念或相對概念的詞。表示絕對概念的詞有“總是”、“決不”等,表示相對概念的詞有“通常”、“一般來說”、“多數情況下”等。了解這一點,將為你確定正確答案提供幫助。

在某些情況下,一種說法有時可以說是對的,有時可以說是錯誤的。例如:“在生產企業中,降低成本可以提高利潤。”這句話只有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才能算是正確的。如果由於一味追求降低成本、偷工減料,造成產品質量下降,不但不能增加利潤,反而會使市場喪失,難以生存。因此,成功的考生在答題時,需要對試題內容進行分析,然後再作“對”或“錯”的判斷。下面一些原則,或許會對你有一定的幫助(注意題中的粗體關鍵字組):

(1)命題中含有絕對概念的詞,這道題很可能是錯的。如“存貨周轉率越高,表示存貨管理的業績越好。”

統計表明,大部分帶有絕對概念詞的問題,“對”的可能性小於“錯”的可能性。當你對含有絕對概念詞的問題沒有把握作出判斷時,想一想是否有什麼理由來證明它是正確的,如果你找不出任何理由,“錯”就是最佳的選擇答案。

(2)命題中含有相對概念的詞,這道題很可能是對的。如“普遍認為,建立我國統一的會計準則,是深化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簡單算術平均數是加權算術平均數在權數相等情況下的一種特例。”“固定成本只是在相關範圍內保持莫成本習性。”

(3)只要試題有一處錯,該題就全錯。

(4)酌情猜測。實在無法確定答案的,請看清試題評分要求。如試題雖註明要倒扣分數,但得分多,扣分少(如“答案正確的,每題得2分;答案錯誤的,每題倒扣1分”),哪怕你沒有足夠的時間閱讀題目,也一定要猜測,答對的機率是50%,切莫放過這種“撿來的”分數。

  3.計算與分析題的特點和答題技巧

計算與分析題主要是測試考生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相對來說難度較大,涉及的概念、計算公式較多。但由於計算與分析題的分數在一份試卷中所占的份量一般較大(20%一40%),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如果本類題你得分不多,要想通過考試就很困難。所幸的是,在一門課程中,可作為計算與分析題的範圍較窄,易於把握(一般來說,成功的考生可以在考前作出預測,並且預測的準確率在60%以上),你可以在考前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

計算與分析題答題的一般技巧如下:

(l)詳細閱讀試題。對於計算與分析題,建議你閱讀兩遍。經驗表明,這樣做是值得的。一方面,準確理解題意,不致於忙中出錯;另一方面,你還可能從試題中獲取解題信息。

例;某企業的流動資金周轉天數,以產品銷售收入為周轉額計算,為100天;以產品銷售成本為周轉額計算,為146天。根據上述資料計算該企業的銷售利潤率。

解題過程:首先通讀一遍試題,得知本題是求銷售利潤率。銷售利潤率與銷售收入、銷售成本均有關係,其關係是:

銷售利潤率=(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收入×100%=1-銷售成本/銷售收入

根據上述關係可知,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確定銷售成本與銷售收入之比。要確定銷售成本與銷售收入之比,必須從“周轉天數”入手。由於周轉天數與周轉額的關係是反比例關係,因此,銷售成本與銷售收入之比應為100/146,而不是146/100.至此,問題基本解決,該企業銷售利潤率=(1—100/146)×100%=31.5%

(2)問什麼答什麼。不需要計算與本題要求無關的問題,計算多了,難免出錯。如果因為這樣的錯誤而被扣分豈不很可惜嗎?有些考生,把不要求計算的也寫在答卷上,以為這樣能顯示自己的知識,寄希望老師能給高分。而事實上恰恰相反,大多數閱卷老師不喜歡這類“畫蛇添足”、“自作多情”的考生。

(3)注意解題步驟。計算與分析題每題所占的分數一般較多(5一10分),判卷時,多數題是按步驟給分的。而我們有些考生對這個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致雖然會做但得分不全。這就是有些考生滿以為考得很好,而成績公布後卻分數不高甚至還懷疑老師判卷有誤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