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終身學習能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一、科大精算項目回顧
作為一位保險精算教師,我見證了科大精算項目從零到現在的幾乎所有發展歷程。我曾經是一個旁觀者,現在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從97年5月我校11位精算考生首次赴上海復旦大學參加北美精算考試開始,我一直在思考科大靠什麼和別的精算院校競爭。生存與發展基本上是一個一直不斷思考的問題,更多困擾我們的是生存的問題。當我在99年看到科大2位精算畢業生首次在平安保險公司、美國友邦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精算部如願找到精算工作的時候,總算稍稍鬆了一口氣。
到目前為止,我校畢業的精算考生中大約70%(未準確統計)出國繼續深造,專業主要為統計學和精算學,也有部分畢業生仍然在攻讀物理專業,其中4人已經在美國最著名的跨國保險公司和精算諮詢公司工作(碩士畢業)。國內有7人在保險公司精算部工作,6人(包括2位在校的碩士研究生)獲得北美精算學會的準精算師資格。通過前3門課程(按2000年之後的新考試體系折算)而在國內沒有從事精算工作的畢業生,在我的印象中只有2人。從1997年5月到2000年1月,我校先後有11位本科生獲得北美精算學會為原課程100設立的獎學金,占全球同期獲獎總數的36%。其中數學系的周浩波同學在本科期間就通過了所有準精算師課程,據說現在已經在太平洋安泰保險公司負責精算工作。2002年以前我校每次大約20人參加北美精算考試,今年5月我校有63人參加精算考試。
短短數年間,在各方麵條件非常艱苦的條件下,科大精算項目基本上獲得了國內外的承認,有了一席之地。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科大的精算教育究竟能走到哪一步?科大的精算考生靠什麼取得成功?美國友邦保險公司的大力資助,系裡老師們的開拓性工作和教學,精算中心的日常管理,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但我認為最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科大精算考生的基本素質,以及由此培養的非常強的學習能力。
記得1993年,當時我還在數學系讀本科(4年級),首次在方兆本教授給“金融與保險”大專班的課堂上聽到了“保險”這個名詞。95年下半年,我們4位剛開始攻讀機率論與數理統計專業精算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在吳耀華教授的帶領下開始討論“actuarial mathematics(精算數學)”。那時的情景我至今還記得清清楚楚,我們在討論到年金這一章的時候,總覺得不是那么順暢,好象缺點什麼。正好碰上復旦大學翻譯的現代保險精算譯叢出版,我們發現缺乏利息理論相關的知識,回頭又花時間討論了一段利息理論這本書。當我們講到責任準備金這一章的時候,發覺以前對人身保險的認識是不夠的,又回去討論了“life insurance(人身保險)”的部分章節。我系先後有方兆本、胡太忠、吳耀華等教授講過精算方面的課程,其間中國人壽安徽省分公司的盧興祥先生也在系裡兼過幾門保險精算課程,繆柏其、韋來生等教授還從事過北美精算考試的培訓工作。我從碩士研究生開始嘗試開設一些保險精算課程,雖然對專業沒有透徹的了解,但還是試圖講授這些課程。98年碩士畢業後留校專門從事保險精算的教學。可以說,我到2000年才開始找到教學的感覺,才開始發覺自己逐步對保險精算有了一些較深入的認識。總之,科大精算方面的師資和別的精算院校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
精算中心的指導思想是適應國際精算發展的趨勢,努力培養既具有精算學背景,又具有統計學以及金融學背景的高級複合型專業人才;堅持“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業餘培訓模式”開展精算的教學與研究,充分尊重同學的個性與選擇,堅持資格考試與正常教學分離的原則,面向全校選拔精算考生,鼓勵師生跨學科發展。這些原則的確貫穿在整個日常管理活動中。它和友邦的資助僅是外部的必要條件,但二者都有一個共性的地方,那就是以人為本,學生是所有工作的核心,友邦的全部資助幾乎都用在考生的身上了,至於支付給老師的額外報酬僅占極小的比例。
其間,我們面臨兩次機遇與挑戰,後者應該占的份量更大一些。1995年,北美精算學會調整了考試課程的設定,準精算師課程由以前的11門調整為15門,從偏數學、機率統計的測試發展到包含資產負債管理、精算實務的課程體系。統計與金融系自95年成立並招收首屆“保險”專業本科生,稍後又開設了“精算”方向輔修。課程是按照教學計畫一門接一門往下開設,97年科大學生首次參加北美精算考試,2次之後就有學生沖在課程的前面了,成了領跑者。只有自學一條途徑解決考試的問題,培訓也主要局限在微積分與線性代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這兩門基礎課程上。基於數學係數模競賽的培訓經驗,我們也開始嘗試讓通過的課程的考生承擔培訓工作。這一關算是挺過來了,考試成績還不錯,居於各考試中心的前列。科大考生一般3次就考完了11門,到2000年1月,我校大約有20人通過前11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