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務公告1000.C1—1:內部審計師開展諮詢活動的原則


解釋《內部審計專業實務標準》中的第 1000.c1 條標準
相關標準:第 1000.c1 條標準(諮詢實施標準草案於 2001 年 5月 1 日公布實施,8 月 31 日 修改完畢)目前是:章程中應對向本機構和第三方的諮詢服務的性質加以定義。 此實務公告性質
內部審計的定義是“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保證與諮詢活動,目的是為機構增加 價值並提高機構的運作效率。它採取系統化、規範化的方法來對風險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式 進行評估和改善,從而幫助機構實現它的目標。”這就提醒內部審計師屬性標準與工作標準 對開展保證與諮詢審計業務的內部審計師都適用。
本公告的重點是所有的諮詢審計業務中要考慮到的一般情況。諮詢審計業務包括書面協 議規定的正式的諮詢業務,還包括諸如參與常務或臨時性的管理委員會或項目小組等諮詢活 動。要求內部審計師運用專業判斷,確定在不同情況下本公告中的指導的適用範圍。一些特 別的諮詢審計業務,例如參與到收購或兼併交易中時,或在一些緊急性的審計業務中,例如 災害恢復活動,就要求不能按常規的或規定的程式來開展諮詢審計業務。
在開展諮詢審計業務時,內部審計師應考慮到以下指導性原則。本實務指導無意囊括開
展審計業務可能需要考慮的所有方面,僅推薦一系列應該考慮的事項。內部審計師應格外注
意,確定管理層與委員會是否了解和同意開展諮詢服務必須的理念、操作方針以及報告過程。 是否遵守實務公告由審計師自行選擇決定。
1.內部審計活動的價值主張——內部審計部門的價值主張在所有以適應該機構文化與 資源的方式僱傭內部審計師的機構內都會得到實現。價值主張在內部審計定義中有所體現, 它包括保證與諮詢活動,目的是在治理、風險與控制領域內採取系統化、規範化的方法為機 構增加價值。
2.與內部審計定義保持一致——每種內部審計部門都應採取系統化、規範化的評估方 法。這些服務總體上可分為兩類:保證服務與諮詢服務。但是,這些服務還可以包括與內部 審計的廣義定義相一致的、新興的增值型服務。
3.保證與諮詢服務之外的審計活動——內部審計提供的服務不止一種。保證與諮詢服 務並不是相互排斥的,也不排除其他一些審計服務,(比如,調查以及非審計性質的工作)多 數的審計服務既包含保證活動,也包含諮詢活動。
4.保證與諮詢之間的相互關係——內部審計的諮詢服務豐富了增值型的內部審計的內 容。諮詢服務通常是由保證服務直接產生的,但同時應認識到,諮詢審計業務也可能衍生出 保證服務。
5.通過內部審計章程賦予內部審計部門開展諮詢服務的權力——在傳統意義上,內部 審計師開展的內部審計服務有以下多種形式:對體系建立過程中的控制的分析、對安全產品 的分析、與工作小組一起分析運營情況並提出建議等。委員會(或審計委員會)應授權內部審 計部門開展其他一些服務,只要這些服務不引起利益衝突,也不影響內部審計部門對審計委 員會的責任。這樣的授權應在內部審計章程中反映出來。
6.客觀性——審計師通過開展諮詢服務,可能會對與保證性審計業務有關的工作程式 或問題有更深入的了解,諮詢服務也不一定損害審計師或內部審計部門的客觀性。內部審計 不起管理決策作用。是否採納或實施內部審計諮詢服務所提出的建議由管理層決定。因此, 管理層的決策不應損害內部審計的客觀性。
7.內部審計提供諮詢服務的基礎——許多諮詢服務都是保證服務與調查服務的自然延 伸,它們可以是正式或非正式的建議、分析或評估。由於以下原因,內部審計活動開展此種 諮詢服務享有獨特優勢,即:(1)內部審計部門遵守最高客觀性標準;(2)它對機構的程式、 風險及戰略有全面的了解。
8.基本信息的傳達——內部審計的首要存在價值是給高級管理層和審計委員會提供保 證服務。如果隱瞞審計執行主管(cae)認為應向高級行政官及董事會董事進行傳達的信息, 就無法開展諮詢工作。應該根據這種條件來理解所有諮詢工作。
9.機構所理解的諮詢工作的原則——對於諮詢服務工作的開展,機構必須制定一些被 機構內全體成員所了解的基本規定,這些規定應該在審計委員會通過的章程中體現出來,並 在機構內進行公布。
10.正式的諮詢業務——管理層經常聘請外部顧問,開展正式的、時間跨度很長的諮詢 工作。但是,機構會發現,內部審計部門擁有完成某些正式的諮詢任務的獨特優勢。
11.審計執行主管的職責——諮詢服務使審計執行主管得以與管理層交換意見,解決一 些具體的管理問題。在此意見交換中,審計項目的廣度及時間範圍根據管理層的需要而靈活 安排。但是,審計執行主管保留確定審計技術的特權,並且在審計結果的性質和重大性程度 足以給機構帶來重大風險時,審計執行主管保留向高級管理層和審計委員會成員報告的權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