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如何能出人頭地

前些日子,一位大學剛畢業的朋友和我傾述了因工作和生活壓力而引發的煩悶。由於現實和理想有著太大的差距,他對自己的現狀感到很無奈,也覺得很沒勁。這位朋友的情況,在剛出道的大學生當中,應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此,很多人把責任歸結於社會,但實際上更多的卻是大學生本人強烈的出人頭地的心態使然。

其一,不甘心做小人物的精英心態。

在人們的傳統意識中,大學生可謂是天之驕子、社會精英,個個都應該是時代的弄潮兒,有著受人尊重的社會地位和他人羨慕的職業,而絕不會也不能混同市井小民般地天天為生存發愁。儘管現實社會的確存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而輿論的不正確導向更為此雪上加霜。時常披露一些諸如北大學生賣豬肉,清華碩士賣白菜之類的“爆炸新聞”,把本來很正常的事渲染得神奇不已。正是這種人分三六等的封建觀念,如同緊箍咒般地緊緊卡在了大學生們的心智上,讓他們更加堅定了對精英心態的持有。他們不得不渴求一走出校門就能被社會接納,並能順利獲得一個大展鴻圖的平台,平步青雲地實現自我人生價值。但事實上呢?當今社會早已發生了深刻變革,大學生這個曾被抬高的頭銜,已經復歸本位了。大學生再也不是一畢業就是幹部身份了,而需要和社會上的很多人一樣,面對眼前那平淡如水的生活狀態。

但,精英心態卻沒有罷休,無時無刻不在慫恿著他們、迷惑著他們。告訴他們大學生可不是凡人,千萬不能被市井淹沒,必須出人頭地。在這種浮躁的折磨下,不少大學生不敢承認現實,不停地在現實和夢想中游離,把自己掛在了頭夠不上天、腳著不了地的半空中,成為了現實社會中的一群蜘蛛人。

勿庸置疑,社會是需要精英的。越多的大學生成為精英,社會就會越闊步發展。但問題是,社會精英這個頭銜,並不是社會早早為大學生們準備好的,而只是虛位以待,等待有能力的大學生通過拼搏去摘取的。而且,並不是每一名大學生都能夠成為社會精英。能夠成為精英固然光榮,不能成為社會精英卻並不恥辱。天天為柴米油鹽奔波忙碌,原本就是生活的常態,而決不是窘態。

其二,不甘心平淡無為的冒險心態。

剛出道的大學生心氣都很旺,特別是在當前知識經濟時代一些泡沫的刺激下,他們不甘心自己沉溺於平淡無味的生活之中,希望能夠和一些有著離奇經歷的富翁一樣,用四兩拔千斤的巧勁,獲得人生的成功。他們會經常用一些富翁的故事激勵自己,並隨時準備親身實踐富翁們寫在書上的經典致富神話。他們有著拼搏人生的信念,也完全做好了吃苦受累的準備,但他們卻過於簡單地把成功等同於頑強的毅力。

我的一個朋友,原本在一家國有企業上班,收入不高但也能夠養活一家。但心懷鴻鵠之志的他卻在一年後斷然辭職,模仿某個富翁的經歷,搞起了家用電器的代理,並謀劃著名用幾年時間,把家電直銷發展到全國甚至全球連鎖。兩三年下來後,他並沒有成功,只得到了兩樣東西:一是欠了一屁股的債,二是滿屋子賣不出去的電器。

做這樣發財夢的大學生應該不在少數。應該講,他們對生活充滿期待和做事執著的精神,非常值得人們學習。但他們忘記了,他人的成功是不可以簡單複製的,那些離奇的致富神話更不可能被世人複製。要創業,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等各種各樣的因素,光有美好的願望和迫切心情遠遠不夠。所謂經商三年徒,不經歷風雨,哪能那么輕易見到彩虹?從一點一滴做起,看似平淡的無為,卻是積小勝為大勝的最大所為。

大學生可以成為富翁,但不是所有大學生都可以成為富翁,也並不是所有大學生都必須成為富翁。那些有著離奇經歷的富翁只是個例,並不是人人都可追趕的目標。

其三,不甘心比別人差的攀比心態。

有人說,中國人普遍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態。這話不一定對,但有些剛出道的大學生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