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長三部曲:任憑歲月翻滾,依然靜水流深

4個月的完全脫產複習gre,期間還看了《太傻十日談》,對我的衝擊很大。在學校沒有人跟我一起努力,我需要找個伴互相鼓勵。於是我通過太傻認識了很多gter.一開始是在給g版填空貼答疑,之後13篇精華帖和gre作文以及gre考試雙版版主把我從太傻推到了頂峰。然而我雖不至於是純粹的拿來主義,也不是一個真正有奉獻精神的人。我記得當初幫como整理所有的gre作文機經,自己很興奮,全國要考g的人人手一份的機經也有我的一份功勞啊!虛榮心的隱去使我厭煩了,我也有著國人普遍的浮躁心態,好大喜功,沒耐心。“太傻”給了我兩點收穫,第一是讓我結識了很多牛人,更讓我知道了成才背後的艱辛,那真的是破繭成蝶的力量;第二是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燃燒著心中不滅的光,讓所有遠方為我發燙,成長的路上偶爾很慌,別把夢弄髒,向前沖就是希望”.於是我也真正開始了奮鬥之路。邊上課邊實習邊準備考托福的生活很痛苦,也讓我的申請大打折扣。我承認每次在人生的岔路口我都沒有站穩,托福成績的巨大差距也讓我自己產生了懷疑,更是讓我的名校夢折翼。直到現在我還有一個名校夢,可能是因為聯考的失利;可能是因為眼紅同期奮鬥的各位都拿到了名校錄取;更有可能就是自己不夠自信,想通過這樣的肯定來證明自己。

如此殘缺的我就這樣拿著僅有的一張美國top50學校的錄取踏上了美利堅的國土。

三、“偶蹄”觀的轉變

“偶蹄類動物”是牛人的諧稱,我也是翻著一大堆前輩的勵志貼像個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處在這個年齡段的人最經常思考的一個哲思性問題就是:我將要成為什麼,我要到哪裡去。我也不例外。曾經我很崇拜學術大牛能夠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呼風喚雨,也羨慕某些紅貴富二代能夠在任何一個朋友圈子左右逢源。人,要么有背景,要么有能力。

或許之前我活得不夠瀟灑,依然在名利場掙扎。現在我可能更傾向於雲淡風輕之後的那一片自留地。之前看過一篇生活心理學的文章,裡面說如果你的前半輩子活在別人的認同里,那么請你一定要在後半輩子回歸本心。生命的動力不應該來自遠方的目標,而是你的內心開始。人生不是為了別人的眼光而活,不是來自於別人對你的認可,真正的動力來自於你對自己的認可。假如我是一顆蘿蔔種子,就應該努力自由生長成為一顆我所能長成的最好的蘿蔔,不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蘿蔔,更不是白菜或者參天大樹。

於是,生命的圖卷從自我認同開始。這一點也跟港大女孩愛伯克利有異曲同工之處。唯有找到自我,才能實現真正的快樂。我們都風風火火的忙於趕路,卻很少會有人停下來聆聽自己的內心;我們都翹首企盼著自己能夠成為心目中的偶像的模樣,卻很少有人意識到經歷不可複製,更何況人生。學術大牛又如何,紅貴富豪又如何?為了達到那個或遙遠或高高在上的目標,我們不惜犧牲自己的快樂,犧牲自己的心靈,甚至犧牲某些人性。就算隨波逐流已經成為習慣,我們每個人心底最真誠的那一部分——對自己自由靈魂的渴望永遠不會變。直到現在,我也才明白了著名影片《the hours》面的女主角為何要放棄幸福的三口之家孤獨一人的選擇。

不過,我還是想去名校,但是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而是提高自己思想的高度。至今我還無法明白那個港大女生在伯克利體會傲骨的心情,我想要去看一看更加寬廣的世界。

“時隔多年,終於繞回了我非常欣賞的那句印度哲人的話——最遠的行程是原地踏步。”

——後記